和公世系讨论 敬请你的参与
和公世系讨论 敬请你的参与疑案重点:
62世元凤—63世绒—64世敦礼—65世旌—66世和—67世小一、小二、小三。小一、小二、小三应为71、72、73世?62世元凤—63世纬—64世琏—65世镕—69世祥彦—74世伯敬,与小三同迁。小一、小二、小三应为74、75、76世?62世元凤—63世绒—64世敦礼—65世旌—76世和—77世小一、小二、小三。小一、小二、小三应为75?或是77世?
相关资料:
(一)珦公支谱:敦诗公次子,65世,讳珦,字功甫,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三年甲申(1104),南宋孝宗隆兴二年甲申(1164)卒,享年六十一岁。娶曹氏,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壬午(1102),南宋孝宗乾道元年乙酉(1165)卒,享年六十四岁。合葬本里水坑,丙巳山壬亥向。生子二 ── 传、焘 。后裔迁居黄梅、歙县、泉州等地。
评论:65世旌与珦是堂兄弟关系,另有谱载:绒生于1054年,敦礼生于1080年,推测旌公应生于北宋徽宗初年(1101—1103)。
(二)伯敬公支谱:琏公长子,65世,讳镕,字缕金。生于宋宣和七年乙巳(1125)。配陶希侃公次女,生子五 ── 长吉、长祥(殇)、宦(殇)、发(殇)、翥(卒)。公妣合葬神墩风吹罗带形,与纬公、琏公夫妇共冢。公妣棺居右边,卯酉兼乙辛向。 评论:65世旌与镕是近族兄弟关系,另有谱载:绒生于1054年,敦礼生于1080年,推测旌公应生于北宋徽宗初年(1101—1103)。
(三)显四公支谱:和公长子,67世,讳小一,字宝五,南宋期间(1127—1279)为避战乱,携二子寿一、寿二,自婺源大畈迁潜山黄柏河定居,为迁潜始祖。后称宝五公,自此,才有正式派行,即:“宝寿显福,思仲永伯,仁秉天之元,克崇继世高,学隆周,孔孟传,令名光上国,万代定昌前”。小一公五传斌公生于洪武十年(1377)。 评论:小一公应生于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9),迁于元朝初期(1279—1283)。旌与小三相隔约150多年,此旌与小三绝非祖孙关系,这中间可能掉了4—6代。
(四)皖桐文彬支谱:和公长子,67世,讳寿一,桐城始祖。生子一:文彬(文彬生仲铭,仲铭生源,源生辅、弼、相)。 桐邑迁霍山德任支谱:和公长子,67世,讳德任,后裔迁霍。生子三:寿成(寿成生朝学,朝学生选富,选富生公仁、公义)。 通宗世谱. 桐城支谱:和公长子,67世,讳小一,桐城始祖。生子一:友一(友一生音通,音通生继光,继光生永清)。 评论:此三谱太过简单,此寿一、德任、小一与前面的小一似难等同,但看其代数较少,此小一可否视作元末小三之兄?而此寿一可否视作友一之兄?而此德任又该如何?实乃无从推断、难以核考。
(五)华一公支谱:和公三子,67世:讳小三,字皖轩,号绍华,后尊祖三。生于婺源大畈,幼时随父和公任而客居安庆,后与兄小一、小二至桐城,复由桐城迁潜山,为迁潜阳始祖。初居潜山南乡城南二十里、皖河西畔之铁锁塘,因遭红巾贼杀义属九人而复迁县治东门朝天坊。配蔡氏,亦婺源人。生子二 ── 华一、华二。公妣合葬潜山新城南门外、高营坝下蔡家坦之雪湖西畔,巽向有碑。69世德铭,华一公次子。生于元顺帝六年戊寅(1338)十月廿八日。
评论:小三公最早约生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约迁于元朝初期(1279—1283)。旌与小三相隔约160多年,此旌与小三绝非祖孙关系,这中间可能掉了4—6代。
(六)通宗世谱. 霍山支谱:和公幼子,67世,讳小三,又名祖三,潜山始祖。生于婺源大畈,元顺帝时(1333—1368)与兄小一、小二偕客于桐城县,后复迁潜山。配蔡氏,合葬潜山高营坝下,有碑。生子二:华一(72世仲才迁霍山)、华二(无考)。70世思义,德铭次子,于正统七年(1442)捐谷五千石以赈饥荒,获旌表建坊。
评论:潜山谱与霍山乃同一支系,小三公最早应生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迁于元顺帝时”一说肯定是错误的。
(七)强公支谱:和公三子,67世,讳受,行小三,迁潜山始祖。貤赠文林郎,见潜邑山奇水秀,遂由婺源大畈迁居潜山县东门,迹载邑志。卒葬潜山县北乡乌石堰清风岭下老基洼下。配张氏,生子二 ── 强(生1384)、宾(生1386)。女适胡鼎。 宾公支谱:和公三子,67世,讳受,行小三,迁潜山始祖。公由婺源大畈迁居潜山东门,配张氏,生子二 ── 强(生1384)、宾(生1386)。 葬于潜山西河乌石堰清风岭老基凹下,公开敦睦堂。评论:后小三非前小三。前者生于南宋,后者生于元末,两者相隔80多年。
(八)伯敬公支谱:成昌公次子,74世,讳肇敬,原名伯敬,字无妄,号慎轩。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 乙未,配方氏,生子五 ── 基礼、基智、基信、基让、基仲。公与二妣合葬白水湾老屋后,癸山丁向有碑。公之外舅朱明得公为潜山令,公为审判,公为迁潜邑白水湾始祖。公与小三公同迁潜山邑,公后裔与强公、宾公后裔合修宗谱、同订字派。
自69世修彦公起字派:修理本存诚,肇基由敏树;英华奕代昌,远大先荣懋;俊秀步青云,贤良崇正务;忠厚永传家,显扬有时遇;积德功久立,怀仁义长慕;嗣今亿万年,恪守斯垂裕。
评论: 从伯敬公生年及其与小二、小三是同迁发小,此小三公应生于元至正十五至二十年(1355—1360)。 旌与小三相隔约250多年,绝非祖孙关系,这中间可能脱掉了7—9代。
(九)强公支谱:小三公长子,68世,讳强,字省一。生于明洪武十六年癸亥(1384)癸亥正月十八日生,葬西乡排驾林。配王妣,生子二:修齐(字秀甫,生于永乐十二年甲午1414年)、弥升(早卒)。析居潜山西乡。 自69世修彦公起字派:修理本存诚,肇基由敏树;英华奕代昌,远大先荣懋;俊秀步青云,贤良崇正务;忠厚永传家,显扬有时遇;积德功久立,怀仁义长慕;嗣今亿万年,恪守斯垂裕。 评论:从强公生年推算,此小三公应生于元至正十五至二十年(1355—1360)。旌与小三相隔约250多年,此旌与小三绝非祖孙关系,这中间可能掉了7—9代。
(十)宾公支谱:小三公次子,68世,讳宾,字省二。生于明洪武十八年乙丑(1386)正月初一酉时,配孙氏,洪武十八年乙丑(1386)五月初二卯时生,公妣卒葬于潜山西河乌石堰清风岭老基凹。生子二:修巩、修昱(字纯甫,生于永乐十六年戊戌1418年)。析居潜山西乡。 自69世修彦公起字派:修理本存诚,肇基由敏树;英华奕代昌,远大先荣懋;俊秀步青云,贤良崇正务;忠厚永传家,显扬有时遇;积德功久立,怀仁义长慕;嗣今亿万年,恪守斯垂裕。 评论:从宾公生年推算,此小三公应生于元至正十五至二十年(1355—1360)。 旌与小三相隔约250多年,此旌与小三绝非祖孙关系,这中间可能掉了7—9代。
(十一)太湖会谱:65世旌—66世修凝—67世身正—68世治人—69世家兴—70世居中—71世仁物—72世由道—73世义训—74世种—75世秩—76和—77世小一、小二、小三。小二、小三于元末(1365—1368)同族弟秉公由婺源迁至桐城,投靠长兄小一公处共居一时后分迁多地。小二公迁怀宁,配曹氏,生子一:华松。小三公迁潜山东门,复迁南乡大栎树,配蔡氏,生子三:华一、华二、华三。秉公迁太湖,配柯氏,生子一:宗。仨公迁地均相邻相近,仨公同葬一处、合墓共碑。 评论:此谱小三公是77世,和公之前多出10代,且前8代均堂兄弟共字,据传民国九年(1920)抄自婺源大畈老谱,看似应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看子孙名讳与一本堂华一支谱相似,而迁徙年份又与敦睦堂强宾支谱相似,无论属哪派都似乎补差太多了。
----------------------------------------------------------------------------------------
综合考论:
(一)参考珦公支谱和伯敬公支谱——珦公出生年份崇宁三年甲申(1104)、镕公出生年份宣和七年乙巳(1125),另有谱载:绒生于1054年,敦礼生于1080年,旌公应生于北宋徽宗初年(1101—1103)。
(二)参考显四公支谱和华一公支谱——小一公迁徙年代南宋末期(1275—1279)、德铭公出生年份元顺帝六年戊寅(1338),寿一之父小一公、华一之父小三公应是同胞兄弟,生于南宋宝祐至咸淳年间(1253—1274),旌与小三相隔约170多年,绝非祖孙关系,小一和小三公应属旌公下6—8代,即统宗71—73世。
(三)参考伯敬公支谱和宾公支谱——伯敬公与小三公是同族发小又同迁潜山、及宾公出生年份明洪武十八年乙丑(1386),小三公应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左右。旌与小三相隔约260多年,旌与小三绝非祖孙关系,小一和小三公应属旌公下9—11代,即统宗74—76世。
(四)参考太湖会谱所载——旌与和之间还有10代,且前8代均堂兄弟共字,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两个小三公历时相隔近90年,这是不同年代的两个“小三公”,元末小三公的祖脉认定可从太湖谱略作调整即可,南宋小三公的祖脉将是一大难题。
-----------------------------------------------------------------------------------------------------------------
兴吾本家早在五年前就提出过相同的课题,请看《汪和公世系考》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15873 。今年以来,我也已计划多时了,今天正式发起讨论,敬请大家参与,以期为《和公支系祖脉世系考证》作前期准备。
这个课题非常重要,“和公”支系主要分居于皖中,也有部分宗系迁至皖南、皖西和外省。桐城谱、怀宁谱、潜山谱、太湖谱、等等,各支派宗谱相互间矛盾冲实严重。乾隆版通宗世谱因只录入一个支系,所以没有比较也就未发现问题,更不会考证和解决问题。
如今,《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工程已启动许久,各地宗支纷纷修谱接脉,并已有个别支系完成续谱并成功对接。可是,“和公支系”各支派宗谱相互间的严重矛盾问题依旧,“和公世系考证”已迫在眉睫,我们大家和相关宗族都必须认真对待了。 各支谱系 有关和公世系 对比分析谱系名称63世64世65世66世67世68世69世70世71世72世73世74世75世76世77世78世79世80世----------------------------------------------------------------------------------桐城文彬支绒 敦礼旌 和 寿一文彬仲铭源 辅 此支谱系暂无详细资料可考。
弼 相 桐城友一支绒敦礼旌和 小一友一音通继先永清文达 此支谱系亦无详细资料可考。
文进 桐城显四支敦睦堂绒1054敦礼1080旌1102和小一1256寿一显一文一 敦诗生于宋元丰六年癸亥(1083),珦生于宋崇宁三年甲申(1104),旌与珦是堂兄弟。推测:旌公约生于1101—1103年间。
显二文八 显三文十 小一,于宋末元初年间(1277—1381)因货殖迁桐城。推测:小一公应生于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9年)。显四福二金斌1377怀宁显五支
旌
1102和小一
1205寿二显五福一德才文溟刚廷述闻章以德徳远
1588子登显吾
显六 维雷 小三天祥道益 道清 潜山华一支一本堂绒1054 敦礼1080旌1102和
小三1269华一汝文斌逊甫明小三,于元朝初年(1279—1283)结伴迁桐,复迁潜山。推测:小三公应生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
甫琼甫琼,1448年进士,推测:公约生于1422—1424年。 德铭1338思诚 德铭,生于顺帝六年戊寅(1338年),享寿75岁。 思义铎仲才仲才,迁霍山。 思让 思常 华二 霍山仲才支绒1054敦礼1080旌 1102和小三1269华一汝文 此支谱系与潜阳一本堂相同。 德铭1338思诚
思义铎仲才思义,于1442年因捐谷五千石赈灾,获建坊旌表。 思让 思常 华二 怀宁宾公支敦睦堂绒1054敦礼1080旌 1102和小三1358强1383 推测:小三公应生于元至正十五年左右(1354—1356)。
宾1385 宾,生于明洪武十八年乙丑(1386年)。自69世起字派为:修理本存诚,肇基由敏树;英华奕代昌,…… 怀宁伯敬支敦睦堂纬1066琏1098镕 1125长吉1144权1161鷟1192修彦1216礼宁1239本书1266存颍1294诚昌1318肇敬1355肇敬,原名伯敬,公与小三讳受公由大畈同迁潜山,公后裔与强、宾公后裔同修谱、自69世起同字派。
太湖小二支绒敦礼旌修凝身正治人家兴居中仁物由道义训种 秩和 小二与小三、秉公同迁潜山、同葬潜山。太湖小三支绒 敦礼旌 修凝身正治人家兴居中仁物由道义训种秩 和 小三与小二、秉公同迁潜山、同葬潜山。太湖秉公支 绒敦诗灿 修己身端治国家让居正仁民由善义方远 穆 达 秉与小二、小三同迁潜山、同葬潜山。 支谱名称 63世64世65世66世67世68世69世70世71世72世73世74世75世76世77世78世79世80世 推理基本符合逻辑,我认为可以适用。 长富先生为汪氏家族各分支的世系考察可谓尽心,尽力,真正体現了佛国汪谱迷的精神,确实值得敬佩。
关于和公世系,在65世后出現的差异,因时代久远,出現了漏记,误记, 断代或重叠等情况均可出現。试想,发生在七
百多年前的亊情,在无权威文字依据的情况下只能推测,谁敢臆断!为此特建议,应在尊重各支谱的记载和他们支系内
部相关传闻的基础上,对照現有資料,择优,综合,选用之。此办法並非活稀泥,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引用第3楼固始汪德进于2013-11-10 20:24发表的 :
长富先生为汪氏家族各分支的世系考察可谓尽心,尽力,真正体現了佛国汪谱迷的精神,确实值得敬佩。
关于和公世系,在65世后出現的差异,因时代久远,出現了漏记,误记, 断代或重叠等情况均可出現。试想,发生在七
百多年前的亊情,在无权威文字依据的情况下只能推测,谁敢臆断!为此特建议,应在尊重各支谱的记载和他们支系内
.......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同意本家意见:建议,应在尊重各支谱的记载和他们支系内部相关传闻的基础上,对照現有資料,择优,综合,选用之。 长富先生辛苦了!
从潜怀敦睦堂伯敬公股溯源看小三公(受)世代承接存在的问题
潜怀敦睦堂从69代开始题派:67小三(受)公---68强公(生于洪武16年即1383年)、宾公(生于洪武18年即1385年)---69修字辈始,与强公股、宾公股合谱同修的还有婺源大畈同迁潜山的近支74伯敬公股。
伯敬公股溯源:
62元凤公(宋仁宗天圣7年【1029】--宋哲宗元祐4年【1089】)
---63纬公(宋治平3年【1066】--宋靖康2年【1127】)
---64琏公(宋绍圣5年【1098】生)
---65鎔公(宋宣和7年【1125】生)
---66长吉公(宋绍兴14年【1144】--庆元2年【1196】)
---67权公(宋绍兴31年【1161】--宝庆3年【1227】)
---68鷟公(宋绍熙3年【1192】--端平2年【1235】)
---69修彦公(宋嘉定9年【1216】--咸淳元年【1265】)
---70礼甯公(宋嘉熙3年【1239】--元至元19年【1282】)
---71本书公(宋咸淳2年【1266】--元延佑7年【1320】)
---72存颍公(元至元31年【1294】--至治元年【1321】)
---73诚昌公(元延佑5年【1318】--明洪武3年【1370】)
---74肇敬公(即伯敬公洪武壬戌(1382)年间迁潜邑白水湾始祖)
(元至正15年【1355】--明永乐11年【1413】)
从年代推算, 伯敬公与小三(受)公应该是同时代的人,年龄相差不大,同时迁居潜山,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小三公生强公、宾公,伯敬公生仁公、义公、礼公、智公、信公、让公、仲公。两支始迁祖的后人决定合谱同修,应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从伯敬公股溯源承接上应该说非常清晰,元至正15年【1355】出生的伯敬公为74世,那么小三公的世代承接也应该不相上下。
现行潜怀汪氏敦睦堂宗谱记载:56道安公(婺源始祖)--57濆公--58中元公--59逢敬公--60延芝公--61惟厚公--62元凤公--63绒公--64敦礼公--65旗公( 旌公) --66和公--67小三公(受公)--68强公、宾公。最大的问题应该是伯敬公为74世,而小三公(受公)为何确定为67世?
综合汪氏宗亲网上的相关资料分析,伯敬公与小三公同源于62世元凤公。62世元凤公生于宋仁宗天圣7年(1029年生),26岁生次子绒公(1054年生),38岁生七子纬公(1066年生),兄弟相差12岁。63世绒公26岁生长子敦礼公(1080年生),纬公23岁生次子琏公(1098年生),敦礼公与琏公堂兄弟相差18岁。64世敦礼公生旌(旗)公,65世旗公生和公,生年失考;而纬公支系从64世琏公27岁生65世鎔公(1125年生)--66世长吉公(1144年生)--67世权公(1161年生)--68世鷟公(1192年生)--69世修彦公(1216年生)--70世礼甯公(1239年生)--71世本书公(1266年生)--72世存颍公(1294年生)--73世诚昌公(1318年生)--74世肇敬公即伯敬公 (1355年生),平均25.5岁生育一代人。按照世系推算,如果小三公确属62世元凤公--63世绒公--64世敦礼公--65世旌(旗)公--66世和公支系,与74世伯敬公同年代的小三公完全可能是75世,中间出现了8代的断代现象。
本人推断理由:
1.从小三公(受)1383年生强公、1385年生宾公史实按25岁生育一代人可以推断,小三公出生年代应该在1360年前后,与伯敬公1355出生,年代应该相近。伯敬公支谱系资料清晰完整,从1098年出生的64世琏公到1125年出生的65世鎔公,再到1355年出生的74世伯敬公,十代258年;小三公支系出现断代,从1080年出生的64世敦礼公到小三公(约1360年生)280年,十一代人当属正常。大房出小辈,63世绒公行二,纬公行七,十代人之后,同龄人相差一两代也属正常。
2.从元末明初江西婺源等地外迁安庆地区的汪氏分支看,谱载始迁祖多为汪氏71世--75世,只有潜山、怀宁的少数分支谱载始迁祖为汪氏66世--67世,如潜阳汪氏一本堂、潜怀汪氏敦睦堂、怀宁汪氏嗣徽堂等,应当存疑。
3.从外迁祖源地世代更替看,道安系70世以后外迁较多。56世道安公(827年)--57世源公(生年失考)、濆公(约845年或863年)等--58世中原公 (生年失考)、中高公(约866年)等--59世世雄、敬逢、程(880年)等--60世知古、知及、延之、颜(926年)等--61世惟厚公(994年)等“八惟兄弟”--62世元凤公(1029年)等。从56世道安公827年出生到1368年洪武元年,其间540年按照平均一代人25.5年推算,已成人能外迁的应该向后递延20代左右,即73世--79世为元朝末年、明朝初年外迁移民的主流。
当然,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小三公支系溯源承接于56世道安公系的非62世元凤公支系。对此,桐城汪兴吾本家的推断有一定道理:56世道安公(婺源始祖)——57源——58强——59世雄——60知古——61子功——62京——63道雍——64廷美——65霖——66宗容——67廉——68汝霖——69迷器——70廷修——71受——72强、宾。现在缺乏的是史料证据。
参考:潜怀敦睦堂谱元凤公房纬公系世系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19587 各位本家前辈我们要遵重事实,和公到底好多世一定要正本清源,把全国接和公支系全部发帖上来,展开大讨论才能与通谱对接。举例说明我们金寨就有四支是和公系为了世代争论不休,比如我胖子道生世系经过六次修谱都一直认为是越国公讳汪华三子达公后裔,结果在08年黄山会议及家网上交流,在兴吾长富亮公久玲等帮助下,原来我们是错接现更为开国公讳汪铁佛后裔,我是汪氏93代孙不是很好吗。愿和公支系都要面对现实正本清源,支持长富叔意见。 感谢以上诸位本家的热心关注和积极建言!特别感谢国钧本家的大力支持和资料奉献! 感谢汪国钧、汪道生本家的真诚讨论和大力支持!欢迎继续参与。
敬请汪兴吾、汪树芬、汪久玲等汪氏谱牒研究资深本家参与讨论和指导!
敬请汪济、汪功彦、汪有胜、汪俊周、汪宗玉、汪皖江等相关本家勇跃参与讨论! 长富本家对和公支系作了详细的考证,其结果可作为各宗支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