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临清汪氏

论汪氏之平阳---古鲁国

[复制链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发表于 2010-8-2 21: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9楼(汪寿杰) 的帖子

        “
汪姓一共有四种起源,最主流的是姬姓分汪,也就是颍川侯汪氏。尽管颍川的“颍”字有不同写法,但是封地在泰山、曲阜


以南,
微山湖以北,东至沂蒙山区,西至河南长垣
。……
这就是汪姓起源地——山东邹县,今邹城市
。……
也就是说,颍川侯封地


在山
东邹
。……
结合各种文献的推测,‘采食颍川’也是今邹城一代
”。


        我前面的三个问题,其一就是针对上述你这些观点提出来的。你这种说法可能是“孤掌难鸣”,没有依据是难以服众的,按你

的说法只能使“颍川论”这个老问题又更趋复杂化了。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发表于 2010-8-2 22: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0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平阳汪氏综述
  
       周简王十四年(公元前571年),鲁成黑肱次子颍川侯“汪”诞生,因其有功于鲁,食采颍川,亦称汪侯,系汪氏始祖。二世祖挺,以父名为别姓,仕周,三世祖汪诵、汪芒;四世祖汪锜,年十九,死齐师,亲承仲尼“干戈社稷”之誉。历秦逾汉,支派蕃衍,传三十一世而至龙骧。再上溯,黄帝轩辕氏居姬水,因以姬为氏,凡二十传而至周公亶,周公长子伯禽封曲阜,是为鲁公,再传而至成公黑肱,黑肱子二,长曰“午”,即鲁襄公;次曰“汪”,即颍川侯。故汪氏之先,本于轩辕,族于姬鲁,氏于颍川,望出平阳,为史志所共见。
        然而,也有姓氏论者,将我平阳汪氏说成汪芒氏之后。其实不然。考《孔子世家》,汪芒亦称汪罔,孔子谓之漆姓,守封嵎之山,在夏为防风,在商为汪罔,於周为长狄,於春秋为大人,其居在东海之滨(今浙江武康),距中原辽远。汪罔之人皆长大,十倍于长人。春秋时曾来中原,后败于曲梁,其后裔姓汪,汉化后迁往歙州。姓氏论者称我平阳汪氏亦系汪芒氏之后,语出于此。现经考证,实属误解。司马迁之述固有所取,汪芒氏也确有其族,然原文并未涉及汪氏之祖,唯一字之雷同,不加稽考,即断言汪皆汪芒氏之后,未免武断。汪氏之得姓于汪芒,汪罔,不仅《姓氏略》有载,亦见于我汪氏别支谱牒。嗟呼!不但自己不能宗其所宗,连周鲁姓氏亦被篡改,实在可悲!考古之姓氏,多推出于黄帝,炎帝为姓者稀,我汪氏承周之苗裔,伯禽之胤,成公支子汪侯之后,系黄帝之嫡系子孙无疑。狄青之先非长狄,高阳之后不姓高,汪芒和平阳汪氏无关,周姬与鲁颍一脉。
        颍川以下於秦汉形成七大支派,除文和公南迁外,其余六派仍以鲁平阳为中心,分居宜阳、北地、清河、扶风、淮阴、广平一带,向全国各地延伸,子孙或名宦周秦,或德超汉室,见诸史册,历历可数。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中原大乱,三十一世祖文和公龙骧将军南渡长江,孙策表授会稽令,封淮安侯,定居始新(黟歙),创修统宗谱,以纪行昭序,俾后世子孙知其所来。文和公肇基会稽,荣迁古歙,家族显振,堪称“江南始祖”。
        四十世祖叔举公宋(南朝)大明为军司马,初宦寓新安,过临溪,奇其水沿溪而入三十里,见登源之盛,遂勇退不仕,侨居登源,於乡里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望重四方,享年九十八岁。公系唐越国公华之高祖父。
        陈文帝天嘉九年(公元562年),四十三世祖僧莹袭封戴国公为海宁令又为稷州长史。公识度宏远,遇事有法,义方教子,享年七十四岁,生子三:华、英、荣。陈至德四年,(公元586年),四十四世祖越国公华诞生于婺源,华十八岁从睦州演(或作滨)公习武,以勇侠闻。隋大业间(公元七世纪初),王政不纲,豪杰并起,公从众望,持节歙宣,先保据郡境,后称吴王,为政严肃,赏罚分明,远近赖以平安十余年。唐武德元年(公元622年),华籍土地兵民归唐,高祖封为越国公,领歙、宣、杭、睦、婺、饶六州,食邑三千户。贞观二年(公元629年)授左卫白渠府统军,后改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太宗伐辽东,诏为九宫留守。华公子九:建、灿、广、达、逊、逵、爽、俊、献;九子八侯(八子俊宋追封为忠佑侯,实为九子九侯)。我李阳汪氏,系公七子忠德侯爽公之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公卒于长安。永徽三年(公元653年),诸子奉柩还乡,葬歙北云岚山,历受皇封,为后代景仰。公弟开国公铁佛英公系华公兴义保民之辅,屡建功勋。越开二公,后世其昌,布六邑以及天下,史称“越开世家”。
        华公七子爽,字子开,庞夫人生,笃学好士,以忠孝自任,宾亲临门,能吐哺握发迎侍。贞观十八年配右武卫;总章二年授岐王府兵曹参军及岐州刺史。爽公生于武德元年(公元622年),享年五十六岁;德配江阴戴圭女铭,生子二:处礼、处贵。
        文和公支下至公元七世纪已形成十三大支派,分别居会稽、庐江、休宁、歙州、睦州、豫州、宣州、北野、白阳、葛塘、临溪等地,六州热土,数代风流,或以文章著,或以政事闻,或以德行传,或以商贾兴,蔚为江南巨族,万派同源,四海一家。
        历来编史,无不以“仕宦”为主线,我平阳汪氏源于北而盛于南,以经商著称,在徽商中处于显赫地位,族人不乏陶朱,然载于史册者微微。民国年间,汪仁昌、汪合记乃潜山巨商首富,抗日战爭期间,先后毁于兵火。
        我平阳汪氏,自鲁颍得姓,至今近百代,2566年,汉族,在当今按人口排列之中国大姓中居57位。
        郡望平阳,即今山东省邹城县。

__________________
        1代 始祖姓姬氏,名汪,鲁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姒氏生(公元前571年),长而敦敏,有功于鲁,为上大夫,食采颍川,封汪侯,后世子孙因以为氏。娶王旬女,生子挺。卒葬颍川城南38里。后世立石以纪其勋。铭曰:“稽原后稷,究本周公。司方曲阜,作伯弧彤。绩纪太常,望实岱宗。改封上邑,命实中都。身先居鲁,其后宅吴。寻流根派,摭允鸳雏。式刋元硝,敢倾洪儒。碑乎失字,树古无株。空遗令闻,与天壤俱。”周定王17年辛未,鲁成公即位,称元年。13年逆夫人姜氏于齐,齐姜无子。16年妾姒氏生襄公。18年戊子8月成公薨,则汪之生当在十七八年间。襄公立,姒氏始称夫人,姒氏薨,谥曰“定”。周氏尚徵手文为异,汪之为名,盖类于此;盖天子赐姓,诸侯位卑,不得有赐,故其臣,或因氏其王父名字,若谥然。汪之为氏,盖类于此。众仲所谓以字为族者也。旧谱云:“封为汪侯”。按:周室因官食地,皆有采邑。吴楚大国,往往自封公、侯、伯。鲁于时为弱,兼之犹秉周礼,理无专封。况汪非封地之名,盖当时后世尊贵之,故称之曰“汪侯”“颍川侯”耳。列国诸侯上大夫曰“卿”,每国三卿五下大夫。阳夏,北古扶乐城南固陵聚,即汉固始县。
        2代 挺 字文质,以父名为别姓。生于周灵王20年己酉(公元前551年)。仕周,至司谏。娶许公约女,生子二:诵、芒。卒葬洛阳牛耳山。司谏,地官司徒之属。
        3代 诵 字志道,始以祖名“汪” 为姓。敬王20年为都司马,居平阳。娶柳氏,生子三:越、铨、琦。哀公11年,齐伐鲁,琦战死,时年十九,鲁人欲勿殤,问于仲尼,对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殤也。”《左传》。遂以殡礼葬之,谥曰“烈”。
        4代 越 字智宾,一字任仲,周贞定王12年仕鲁,为公族大夫,迁洛阳。娶王氏、荀氏,生子三:嵩、汶、郁。
        5代 嵩 字子高,周威烈王33年为鲁中大夫。娶姜氏,生子:建。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发表于 2010-8-3 12: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1楼(汪寿杰) 的帖子

寿杰本家:你这是从哪里捜集来的资料哇,好像错误不少啊,也有前后矛盾之处。在此让我随便指点几处给你看看吧:

(一)说
颍川侯姬汪诞生于公元前571
,这肯定错误。鲁成公卒于公元前573年8月,其次子不可能在两年后出生!

(二)说
二世祖名别为汪姓
,这肯定也是错误的。挺乃鲁成公之孙,他仍有资格姓姬也理应姓姬,不应也不必改姓。
几乎有95%以上的老谱资料皆记为“三世祖诵以祖父之名别为汪姓”。你的资料属于那极少数错误的版本之一。

(三)说
三十一世祖文和封淮安侯
,这是毫无依据的。据众谱记载,封淮安侯的是三十五世旭公,而不是三十一世文和公。

(四)说
四十四世祖越国公华祖诞生于婺源
,这是绝对错误的。据普世资料记载,华公生于绩溪县登源里大庙汪村,现有司
马祠和汪王故城遗址为证。

(五)说
华公子九:建、灿、广、达、逊、逵、爽、俊、献
,这里也有错。应是:建、璨、达、广、逊、逵、爽、俊、献。

(六)说
九子八侯(八子俊宋追封为忠佑侯,实为九子九侯)
,此说也有错。其实兄弟九人的所谓封侯,都是宋朝追加的。

(七)说
公弟开国公铁佛英公系华公兴义保民之辅
,这也不妥。铁佛与世英不可并提,华公当年的左右主辅是铁佛和天珤。

55

主题

3544

回帖

11万

积分

纪念会员

不管成功与否,曾参与了,就不至

积分
113034
发表于 2010-8-3 15: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平阳郡”与“颖川侯”地问题谈几点看法:
   ( 1)古“平阳郡”确为现在的山东邹县一带,乃我汪姓人之发源地。上面几位已述说明白,此不复赘言。
   {2)知吾先祖颖川侯系出“姬姓”的一个分支,乃“鲁成公之后,襄公午之弟”足矣。反复复述汪芒国(系少数民族--乃巨人之国)翁姓“六桂堂”之一支等等,徒自增乱耳。
    (3)我祖颖川后“仕鲁有功,封上大夫,食采颖川”之说。由于本人孤陋寡闻,多年来,虽多方查寻,从未见,古平阳郡有“颖川之说。本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新安武口谱“查得:我祖颖川侯乃逝世后,归葬祖茔地——河南颖川,“谥”颍川侯,倒有些可信。否则,用现在的话说,在山东给老板打工,而去河南禹县的“颖水”边领工薪,岂不令人瞠目。一年四季的祭祀开支,为祭田租用者开销,尚说的过去。
    以上不成熟的看法,还望方家教我。

55

主题

3544

回帖

11万

积分

纪念会员

不管成功与否,曾参与了,就不至

积分
113034
发表于 2010-8-3 15: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本家请教:
    关于我四十四世汪王“九子八封侯”或“九封侯”之说。我临清旧谱上说:(华公第九子)献,字云锡,殁。辈辈相传,也说汪王第九子是“少亡”,所以,临清汪氏有一副流传很响亮,很广泛的对联:“东晋一门二宰相,南唐九子八封侯”。直到去年七月份,幸遇汪承兴会长,才知“九封侯”之说,由于时间关系,也没见到令人信服的资料。敬请方家教我!
                                           谢谢!!

55

主题

3544

回帖

11万

积分

纪念会员

不管成功与否,曾参与了,就不至

积分
113034
发表于 2010-8-3 16: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临清旧谱也是这样记载的:
        始祖:汪  姓姬名汪 又名满···········
                二世:挺  姓姬名挺字文质,与孔子同年同月同时生···········
                三世:诵  字元通,始以祖名为汪姓············
     11楼寿杰本家乃一时的笔误吧。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发表于 2010-8-3 20: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2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此帖不是我所创,只是汪氏一支的家谱上转载而来的,因为时间较长,我也记不清是哪里的“铺叙”了。

并复根远兄,这不是咱谱上的“叙”!

只因其中有“ 郡望平阳,即今山东省邹城县。”,由电脑检索出来后,就发了,没有进一步细看。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发表于 2010-8-3 21: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4楼(汪根远) 的帖子

关于45世献公的记叙:
45世:献,字云锡,华公九子。唐太宗贞观十九年乙巳(公元645 年)四月十五日,张母(名瑾,首胎)生。 自少俊毅有父风,有挥戈走马如飞等神功,曾有“挟弹丸弹射水中鸭,鸭张口衔其丸”之神奇传闻。妣韦氏,无生子,唐高宗龙朔三年癸亥(公元663年)十一月初五日卒,享年一十九岁,葬无考。善后有无兄长为其立嗣子,老谱无记。郡人立庙祀之,显有求必应之灵,历封崇显衍正公,宋元追封忠护嘉应侯。

关于“
东晋一门二宰相,南唐九子八封侯
”这副对联,我还是初次所见,但我认为这副对联违背史实,有胡编之嫌:
东晋在公元420年之前,从35世祖演公、旭公、36世祖道献公、37世祖恭公、38世祖统公、到39世祖元爽公,这五代人中,三代将军两代县令,还有一个司马、太守加淮安侯,根本不存在宰相之说。
南唐在公元923年之后,距献公卒年有500余年之久,怎么扯得上华公九子八封侯?华公及九子们被历次追封为侯为公等衔,主要都是南宋的事,其他还有一些。这与对联的时代根本不符!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发表于 2010-8-5 08: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14楼(汪根远) 的帖子

引用第17楼九华星云于2010-08-03 21:25发表的 回 14楼(汪根远) 的帖子 :  

关于“
东晋一门二宰相,南唐九子八封侯
”这副对联,我还是初次所见,但我认为这副对联违背史实,有胡编之嫌:  

.......

        本家措辞真的让人不太舒服。“东晋一门二宰相,南唐九子八封侯”,从我记事起,族谱以及“轴子”两旁的对联都是这句,怎么妄言胡编!“捕风捉影”也得有个“凤”或“影”吧。


        这里的“东晋”“南唐”是你说的那个意思吗?临清这里,妇孺皆知的一句话啊。记得一次过年祭祖时,有位老爷爷就讲过:“在南方,唐朝时有个华爷,华爷爷是龙命,有九个儿子!后来有八个都是封侯了的!”别的记不起来了。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一地一风俗,十里不同天。”以古论今,错;以南论北,也错!
       我们这里是以面食为主的,主要吃馒头,也吃大米;淮河以南,主要吃大米,也有馒头啊!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发表于 2010-8-5 09: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4楼(汪根远) 的帖子

副会长廉举叔叔在今年正月初五祭祖时说:“九子”献公有后!是后堤汪兰海亲自经历过的。我没有联系上兰海。你知道这件事情吗?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