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8-2 22: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0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平阳汪氏综述
周简王十四年(公元前571年),鲁成黑肱次子颍川侯“汪”诞生,因其有功于鲁,食采颍川,亦称汪侯,系汪氏始祖。二世祖挺,以父名为别姓,仕周,三世祖汪诵、汪芒;四世祖汪锜,年十九,死齐师,亲承仲尼“干戈社稷”之誉。历秦逾汉,支派蕃衍,传三十一世而至龙骧。再上溯,黄帝轩辕氏居姬水,因以姬为氏,凡二十传而至周公亶,周公长子伯禽封曲阜,是为鲁公,再传而至成公黑肱,黑肱子二,长曰“午”,即鲁襄公;次曰“汪”,即颍川侯。故汪氏之先,本于轩辕,族于姬鲁,氏于颍川,望出平阳,为史志所共见。
然而,也有姓氏论者,将我平阳汪氏说成汪芒氏之后。其实不然。考《孔子世家》,汪芒亦称汪罔,孔子谓之漆姓,守封嵎之山,在夏为防风,在商为汪罔,於周为长狄,於春秋为大人,其居在东海之滨(今浙江武康),距中原辽远。汪罔之人皆长大,十倍于长人。春秋时曾来中原,后败于曲梁,其后裔姓汪,汉化后迁往歙州。姓氏论者称我平阳汪氏亦系汪芒氏之后,语出于此。现经考证,实属误解。司马迁之述固有所取,汪芒氏也确有其族,然原文并未涉及汪氏之祖,唯一字之雷同,不加稽考,即断言汪皆汪芒氏之后,未免武断。汪氏之得姓于汪芒,汪罔,不仅《姓氏略》有载,亦见于我汪氏别支谱牒。嗟呼!不但自己不能宗其所宗,连周鲁姓氏亦被篡改,实在可悲!考古之姓氏,多推出于黄帝,炎帝为姓者稀,我汪氏承周之苗裔,伯禽之胤,成公支子汪侯之后,系黄帝之嫡系子孙无疑。狄青之先非长狄,高阳之后不姓高,汪芒和平阳汪氏无关,周姬与鲁颍一脉。
颍川以下於秦汉形成七大支派,除文和公南迁外,其余六派仍以鲁平阳为中心,分居宜阳、北地、清河、扶风、淮阴、广平一带,向全国各地延伸,子孙或名宦周秦,或德超汉室,见诸史册,历历可数。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中原大乱,三十一世祖文和公龙骧将军南渡长江,孙策表授会稽令,封淮安侯,定居始新(黟歙),创修统宗谱,以纪行昭序,俾后世子孙知其所来。文和公肇基会稽,荣迁古歙,家族显振,堪称“江南始祖”。
四十世祖叔举公宋(南朝)大明为军司马,初宦寓新安,过临溪,奇其水沿溪而入三十里,见登源之盛,遂勇退不仕,侨居登源,於乡里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望重四方,享年九十八岁。公系唐越国公华之高祖父。
陈文帝天嘉九年(公元562年),四十三世祖僧莹袭封戴国公为海宁令又为稷州长史。公识度宏远,遇事有法,义方教子,享年七十四岁,生子三:华、英、荣。陈至德四年,(公元586年),四十四世祖越国公华诞生于婺源,华十八岁从睦州演(或作滨)公习武,以勇侠闻。隋大业间(公元七世纪初),王政不纲,豪杰并起,公从众望,持节歙宣,先保据郡境,后称吴王,为政严肃,赏罚分明,远近赖以平安十余年。唐武德元年(公元622年),华籍土地兵民归唐,高祖封为越国公,领歙、宣、杭、睦、婺、饶六州,食邑三千户。贞观二年(公元629年)授左卫白渠府统军,后改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太宗伐辽东,诏为九宫留守。华公子九:建、灿、广、达、逊、逵、爽、俊、献;九子八侯(八子俊宋追封为忠佑侯,实为九子九侯)。我李阳汪氏,系公七子忠德侯爽公之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公卒于长安。永徽三年(公元653年),诸子奉柩还乡,葬歙北云岚山,历受皇封,为后代景仰。公弟开国公铁佛英公系华公兴义保民之辅,屡建功勋。越开二公,后世其昌,布六邑以及天下,史称“越开世家”。
华公七子爽,字子开,庞夫人生,笃学好士,以忠孝自任,宾亲临门,能吐哺握发迎侍。贞观十八年配右武卫;总章二年授岐王府兵曹参军及岐州刺史。爽公生于武德元年(公元622年),享年五十六岁;德配江阴戴圭女铭,生子二:处礼、处贵。
文和公支下至公元七世纪已形成十三大支派,分别居会稽、庐江、休宁、歙州、睦州、豫州、宣州、北野、白阳、葛塘、临溪等地,六州热土,数代风流,或以文章著,或以政事闻,或以德行传,或以商贾兴,蔚为江南巨族,万派同源,四海一家。
历来编史,无不以“仕宦”为主线,我平阳汪氏源于北而盛于南,以经商著称,在徽商中处于显赫地位,族人不乏陶朱,然载于史册者微微。民国年间,汪仁昌、汪合记乃潜山巨商首富,抗日战爭期间,先后毁于兵火。
我平阳汪氏,自鲁颍得姓,至今近百代,2566年,汉族,在当今按人口排列之中国大姓中居57位。
郡望平阳,即今山东省邹城县。
__________________
1代 始祖姓姬氏,名汪,鲁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姒氏生(公元前571年),长而敦敏,有功于鲁,为上大夫,食采颍川,封汪侯,后世子孙因以为氏。娶王旬女,生子挺。卒葬颍川城南38里。后世立石以纪其勋。铭曰:“稽原后稷,究本周公。司方曲阜,作伯弧彤。绩纪太常,望实岱宗。改封上邑,命实中都。身先居鲁,其后宅吴。寻流根派,摭允鸳雏。式刋元硝,敢倾洪儒。碑乎失字,树古无株。空遗令闻,与天壤俱。”周定王17年辛未,鲁成公即位,称元年。13年逆夫人姜氏于齐,齐姜无子。16年妾姒氏生襄公。18年戊子8月成公薨,则汪之生当在十七八年间。襄公立,姒氏始称夫人,姒氏薨,谥曰“定”。周氏尚徵手文为异,汪之为名,盖类于此;盖天子赐姓,诸侯位卑,不得有赐,故其臣,或因氏其王父名字,若谥然。汪之为氏,盖类于此。众仲所谓以字为族者也。旧谱云:“封为汪侯”。按:周室因官食地,皆有采邑。吴楚大国,往往自封公、侯、伯。鲁于时为弱,兼之犹秉周礼,理无专封。况汪非封地之名,盖当时后世尊贵之,故称之曰“汪侯”“颍川侯”耳。列国诸侯上大夫曰“卿”,每国三卿五下大夫。阳夏,北古扶乐城南固陵聚,即汉固始县。
2代 挺 字文质,以父名为别姓。生于周灵王20年己酉(公元前551年)。仕周,至司谏。娶许公约女,生子二:诵、芒。卒葬洛阳牛耳山。司谏,地官司徒之属。
3代 诵 字志道,始以祖名“汪” 为姓。敬王20年为都司马,居平阳。娶柳氏,生子三:越、铨、琦。哀公11年,齐伐鲁,琦战死,时年十九,鲁人欲勿殤,问于仲尼,对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殤也。”《左传》。遂以殡礼葬之,谥曰“烈”。
4代 越 字智宾,一字任仲,周贞定王12年仕鲁,为公族大夫,迁洛阳。娶王氏、荀氏,生子三:嵩、汶、郁。
5代 嵩 字子高,周威烈王33年为鲁中大夫。娶姜氏,生子: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