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临清汪氏

论汪氏之平阳---古鲁国

[复制链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发表于 2010-8-9 08: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2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长富本家:
       这是汉阳谱中的部分电子稿,是本支一个侄子与他们联系时,汉阳发过来的。我粘贴在这,敬请研究一下。关于“颍川”“平阳”,我都快被搞糊涂了。
颍川辨

颍水出乾山道阳城浸豫州灌注乎郑许陈楚之墟洧
瀷 灈瀙诸水南至汝阴下蔡凡五百里而后挟淮而东之以终入于海凡其经行流溉之地皆得以颍川名列国时若南阳之在韩鄢陵之在郑许偏之在许古陵之在蔡辰陵之在陈颍国召陵之在楚各繋颍川秦虜韩安始举全郑之地割裂韩魏陈楚之疆通为颍川郡于天文其次大火其星房心其区域之广居天下三十六之一焉而鲁国故封在汶沂洙泗之间东南分流相背初乖远不属于颍自徐淮并兴伯禽誓费征伐而鲁之南境始界于淮自会淮谋鄫僖公遣师滅项而鲁之西南始际于陈颍川之为鲁地实自滅项始迄汉兴分秦郡置淮阳而项地为西华阳夏县故陈豨封阳夏侯黄霸彭宣俱称淮阳阳夏人至顺帝时始改淮阳名陈郡而县属陈晋武合陈于梁国而项阳夏俱属焉晋惠立陈西华属汝阴为项县唐初罷郡阳夏属陈州为太康地之废置离合不同然今陈州颍川之间固为古阳夏之区矣陈国故都在今陈之宛邱而项地在陈东境秦末吴广阳夏人其起兵首据陈阳夏于陈不相远也盖周时战国之疆率犬牙相入其地延衰孤悬动千数百里无惑夫陈项之连鲁封也汪氏谱追纪上世食采所居曰颍川陈郡阳夏县西乡静仁里间常疑鲁陈相去迂阔而颍川非鲁封人本乎祖其始姓之邦邱墓之域不可不知也考之于前所述释然无疑吾家谱録于是乎信而有徵嗟夫颍川而降代七十二传千九百年于今矣宗分支别南北东西不可备稽也顓顓居歙山之下执簦笥之遗文而欲究其事跡于千九百年之前不亦漫乎然记实者虽讹舛而可推传虚者纵牵合而不協观古书之惑每旁求而卒会其源吾又于家録得之

平阳辨

汪氏三代诵食采平阳遂居之曰望出平阳猶榮阳之郑天水之秦齐郡之晏沛国之朱也平阳故晋地属河东盖举世知之而汪氏之先实出于鲁晋之于鲁西河东海不相及矣思之而不得者竟日迨考之于古则有两平阳平言地阳言山也在兖之岱嶽曰东平阳鲁尝城之汉为县晋曰新泰者也高平负瑕漆邑之地同名而别曰南后庸季康子会盟之地同名而别曰西北平阳之著于鲁也尚矣泰山为鲁邦之望则其地为吾姓之望宜也在冀之太岳曰晋平阳后为香阳晋州亦曰平河者也伊耆之郡羊舌之县志于前岳阳之蹟襄阳之跡传于后平阳之著于晋也亦尚矣晋被山带河东出周韩魏宋之郊距少昊之墟殆数千百里其不得为汪氏之望甚明而猶因仍勿正失实承讹代誇汾浍之风家冒绛唐之誉且使衡饒鲁氏与解步晋家混为平阳一望而吾颍川鲁谱讹为晋州乖离不属驯致悉昧上世之源按籍问途若刻舟求剑不可得矣荘舄为越土之吟楚人兴燕社之叹北风回首莫罄所思作鲁东平阳辨

平阳后辨

姓氏郡望凡十五平阳为鲁平阳者衡饒与汪氏而三为晋平阳者解步柴尹邴晋敬巫凡八氏其不可通者四曰歐曰句曰纪曰舒而纪地近于鲁平阳后为齐阳所併句芒氏歐冶子出芒昧舒子地今为庐江第不知三代后之子孙其贤且达者何人仕与处也何地于晋鲁平阳孰相传与否世族与乡地推移人事与年代消息谓之平阳庸讵知其初之无以取魯公子衡之后以大父字为氏实类于汪饒莫知其先至饒威始以鲁阴守显是宜俱谓鲁邦晋姓之国于平阳固也其大夫解扬步扬邴豫上世又皆因食采之地名宗仲尼门人高柴之后柴父为晋阳太守奉敬丕之子教为平阳太守皆家焉而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地今为汾州巫虽氏于事见于殷而捷为冀州太守其俱谓晋平阳亦固也夫平阳之号于鲁者三而在晋特一地鲁之三曰东平阳南平阳西北平阳名虽殊而地接近东为称首为汉县名晋之平阳肇于堯都历后今为郡府路宜其著也后世不考而知鲁之三而独闻今之所著鲁之姓望悉入晋邦而姓氏之宗交杂难剖前之所述今见其疎欲绌其烦祗益其惑辨之弗明真不可措也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74

主题

2592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淮南洛河汪氏[潜口金紫分支]

积分
78819
QQ
发表于 2010-8-9 09: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淮南洛河族谱中也有这三篇文章.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QQ
发表于 2010-8-9 12: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篇来自元朝时(1326年)休宁石田汪松寿编纂的《汪氏渊源录》,是为汪氏族谱的蓝本。
天生我才必有用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发表于 2010-8-9 13: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尝试句读 《颍川论》

颍  川  论                
                                                                   ——元教谕 休宁石田 铁佛公裔 汪松寿 考撰

        颍水,出乾山、导阳城、浸豫州,灌注于郑、许、陈、楚之墟。纳洧、澺、瀷、灈、瀙诸水,南至汝阴、下蔡凡五百里,而后挟淮而东之,以终入于海。凡其经行流溉之地,皆得以颍川名。列国时,若南阳之在韩、鄢陵之在郑、许偏之在许、古陵之在蔡、辰陵之在陈、颍国召陵之在楚,各系颍川。
秦虏韩安始,举全郑之地,割裂韩、魏、陈、楚之疆,通为颍川郡。于天文、其次大火、其星房心,其区域之广,居天下三十六(郡)之一焉。
        而鲁国,故封在汶、沂、洙、泗之间,东南分流,相背初乖,远不属于颍。自徐、戎、淮、夷并兴,伯禽誓费征伐。而鲁之南境始界于淮,自会淮谋鄫,僖公*遣师灭项而鲁之西南,始际于陈,颍川之为鲁地,实自灭项始迄汉兴分秦,郡置淮阳,而项地为西华阳夏县,故陈狶封阳夏侯,黄霸、彭宣俱称淮阳匕阳夏人。至顺帝时,始改淮阳名陈郡,而县属陈。晋武合陈于梁国,而项、阳夏俱属焉。晋惠立陈,西华属汝阴,为项县。唐初罢郡,阳夏属陈州,为太康。地之废置离合不同,然今陈州、颍川之间,固为古阳夏之区矣。陈国故都,在今陈之宛邱,而项地在陈东境。秦末吴广,阳夏人,其起兵首掳陈,阳夏与陈不相远也。盖周时、战国之疆,率犬牙相入其地,延衰孤悬,动千数百里,无惑乎?陈项之连,鲁封也。
        汪氏谱,追纪上世食采,所居曰颍川,(即)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间尝疑:鲁、陈相去迁阔,而颍川非鲁封人本乎?祖其始、姓之邦、邱墓之域,不可不知也。考之,于前所述,释然无疑。吾家谱录,于是乎信而有证,嗟乎!颍川而降,代七十二传,千九百年于今矣,宗分支别,南北东西,不可备稽也。颛匕居歙山之下,执簦笥之遗文,而欲究其事跡于千九百年之前,不亦漫乎!然纪实者,虽讹舛而可推。传虚者,纵牵合而不協观。古书之惑,每旁求而卒会其源,吾又于家录得之。
--------------------------------------------------------------------------------------------------------------------------------------------------------------------------------------------------
:鲁釐(僖)公,姓姬名申,同公次子,嗣兄位。子二 → 兴、买。在位33年(前659—前627),鲁公伯禽10世孙,第18任鲁国公。

        在下学历低下,古文知识不及启蒙。但受寿杰老师点名之约,不得已而斗胆为之。故断句错误在所难免,惟恐己错贻误众解。就此敬请聚贵老师、振亮老师、光裕老师、兴吾老师等网内高人指点斧正。此致拜谢!   
                                                                                                                                                                                                                           长富 恭呈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发表于 2010-8-9 1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3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哈,这个比我找到的那个好懂多了。
       “汪氏谱追纪上世食采,所居曰颍川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 ”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有没有更权威的文献直接说“颍川”的具体范围或者具体地点的呢?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发表于 2010-8-9 15: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4楼(汪寿杰) 的帖子

        确实如此,前人的考古论文过于枝节繁杂,文句不够简单明了,让人看了易犯糊涂。原文若不断句、化简,就更难理解了。但我的断句译编,很难符合原意,错误在所难免。

        作为元朝的一个文人,仅凭一己之力,要考证外省距己一千九百年前的区划衍革历史,肯定比我们现在的难度更大。故考论时大方向是对的,但具体细节不一定都十分正确。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发表于 2010-8-9 16: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试句读《平阳考》

                             平  阳  考  
                                                             ——元教谕 休宁石田 铁佛公裔 汪松寿 考撰

    汪氏三代诵,食采平阳,遂居之,曰望出平阳。犹荣阳之郑、天水之秦、齐郡之晏、沛国之朱也。平阳,故晋地,属河东,盖举世知之。而汪氏之先,实出于鲁。晋之与鲁,西河、东海,风马牛不相及矣!故夫尧之所理、禹之所圻,宜吾之所深慕而乐道。然而,若书之而姓名系于其下,若言之而姓名出于其间,则必省想慙穷,想之而不宁者竟曰:吾之所自出,故不可以疑窦遂传也。思之而不得者竟曰:迨考之于古焉,则有两平阳。平言地,阳言山也。
    在兖之岱岳,曰东平阳,鲁尝城之,而汉为县、晋曰新泰者也。高平负瑕,漆邑之地,同名而别,曰南平阳。后庸季康会盟之地,同名而别,曰西北平阳。平阳之著于鲁也,尚矣。泰山为鲁邦之望,则其地为吾姓之望,宜也
    在冀之太岳,曰晋平阳,后为香平,为晋州,亦曰平河者也。伊祁之都、羊舌之县志于前,岳阳之绩、襄阳之跡传于后。平阳之著于晋也,亦尚矣。晋邦被山带河,东出周、韩、卫、宋、郑之郊,距少昊之墟殆数千百里,其不得为汪氏之望甚明。而犹因仍勿正失实乘讹,代誇汾浍之风,家冒绛唐之誉,且使衡饶鲁氏,与解步晋家,混为平阳一望。
        而吾颍川,鲁谱讹为晋州,乖离不属,驯致悉昧,上世之源,按籍问途,若刻舟求剑,不可得矣。荘舄为越士之吟,楚人兴燕社之叹,北风回首,莫寓所思,作鲁东平阳考。

------------------------------------------------------------------------------------------------------------------------------------------------------------------
  
        按元代松寿公考证:汪氏郡望之平阳,是鲁之东平阳城平阳,亦即新泰,其古城遗址在今新泰市之中。而非鲁之南平阳即邾地邹城,也非鲁之西北平阳,更非后来的晋平阳即临汾之南。  
--------------------------------------------------------------------------------------------------------------------------------------------------------------------------------------------------
        此篇亦因受寿杰老师点名之约,不得已而斗胆为之。故断句错误亦在所难免,惟恐己错贻误众解。同样敬请聚贵老师、振亮老师、光裕老师、兴吾老师等网内高人指点斧正。此致拜谢!  

55

主题

3544

回帖

11万

积分

纪念会员

不管成功与否,曾参与了,就不至

积分
113034
发表于 2010-8-9 16: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7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回 17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谢谢九华星云本家,关于“45世  献公”的赐教!
    有关“东晉一门二宰相,南唐九子八封侯“的对联。前些天所发帖已谈过,本人以为:此联只是对家族的赞美(吹捧)之词。——“老汪家一家出了两个大官,权势很大,不次于两个宰相·············”
“南唐”并不是指历史上地固有时期,而是指“南边地-唐朝”,“唐代-南边的”。当然,“赞美”总免不了涉嫌“吹捧”亦不免“过正”。自然而然“两个大官”便“过渡”到了“宰相”。
    请注意,此只是流传于民间的“赞美之词”,并非史料。主要出于对联念起来“响亮顺口”的须要。就像“志”和“演义”一样,不能相提并论。众本家以为然否?
    这只是本人“一厢情愿”的所谓“见解”,望众本家不吝赐教!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发表于 2010-8-9 20: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7楼(汪根远) 的帖子

        既曰对联,即讲对仗。“东晋”是指特定的历史朝代是对的,“南唐”若指“唐代的南方之地”就与上联不符了,况且唐朝时皖南以南的疆域还有几个省呢!    那副对联,既然不是祠联、碑联或谱记,而仅是民间口传而已,那也就根本没有争议的必要了,就到此为止吧。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发表于 2010-8-10 20: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有十七地曾称平阳

     (一)古帝尧所都,春秋晋羊舌氏邑。晋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赵朝为平阳大夫。汉元年,项羽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汉置平阳县,三国魏置平阳郡,故治在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晋永嘉三年为刘渊所都,后魏置晋州,隋改郡为临汾郡,复曰平卫郡,唐复为晋州,宋曰晋州平阳郡,升为平阳府,元初曰平阳路,改晋宁路,明复曰平阳府,属山西,清因之,民国废,治所为今临汾县。
     

     (二)春秋鲁邑,在山东新泰县西北,春秋宣公八年(前601)为“城平阳”,史称东平阳,鲁曾尝试建都于此。汉置东平阳县,应劭曰,河东有平阳,故此加“东”,后汉为省。东平阳故城遗址今山东新泰市市中区。  
     

     (三)春秋鲁邑,战国为齐南阳邑,汉置南平阳县,南朝宋曰平阳,北齐时为省,故城即今山东邹县治
     

     (四)春秋邾地,后为鲁地,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越子使后庸来聘,盟于平阳,杜注“西平阳。”在今山东邹县西南,方舆经要及高士奇春秋地名考均以为即宣公八年之平阳,误。
     

     (五)春秋卫地,在今河南滑县南。左传:哀公十六年(前479),卫候饮孔悝酒于平阳,醉而送之,杜注:燕县东北有平阳亭。
     

     (六)战国赵地,在今河南临漳县西,史记秦始皇纪:桓龈攻赵,败赵将扈辄于平阳。
  

     (七)战国秦地,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接宝鸡县界。史记秦纪:宁公二年,徙居平阳,武公元年,居平阳封宫。正义封宫在平阳城内。
     

     (八)三国魏置,晋改名兴晋,西魏废,故治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
     

     (九)晋改平春县曰平阳,徙治仁顺城,隋改曰义阳,在今河南信阳县南四十里
     

     (十)东晋置,五代晋省,宋复置,明省,即今湖南桂阳县治
     

     (十一)南齐置,隋改曰吉阳,故城在今湖北孝感县北
     

     (十二)南齐置,今阙,当在湖北境
     

     (十三)后魏改眉县置,西魏更名眉城,故治在今陕西眉县东北
     

     (十四)后魏置,今阙,当在河南境
     

     (十五)后魏置,今阙,当在安徽境
     

     (十六)后魏置,今河南汝南县地
     

     (十七)汉回浦县地,后汉章安县地,三国吴为安阳县地,晋置始阳县,寻改曰横阳,隋省入永嘉县,唐复置横阳县,五代梁时吴越改曰平阳,元升为州,明复降为县,属浙江温州府,清因之,今属浙江瓯海道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