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20 22: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牵挂
认识桓仁,整整三年了。
往事如烟,但我对桓仁的记忆并不如烟。
三年前的秋天,我来本溪看望交流到此工作的好友周昊,并由此认识了他的同事沈吉庆先生,二人以一种近乎“绑架”的形式,将我带到了没有任何记忆的本溪属县——桓仁。
一路上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一种与繁华擦肩而过的感觉,横贯其中。二十九公里的满山枫叶,争相竞色,那种红色的鲜艳,让我在一生中第一次理解了流光溢彩的“溢”字的动感含义,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桓仁山多,山山相牵而又各自独立,是一种既喜群居又善独处的和谐。群山傲然耸峙,岩壑竞秀;拔地而起,崖壁如削。她们似乎没有山坡,好像如果有了和缓的过渡,就显不出它的卓然峭拔。有的山还没有一条山路,压根儿不让人攀登,只让人远观而不可亵玩。山上绝无亭台楼塔,拒绝了任何的人工包装和打造。桓仁的山最懂得自爱,它用浓密的植被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像古代的仕女,端丽而静穆。
桓仁水源极其丰富,处处见水。浅浅的河床,潺潺的流水,碧绿澄澈,河底卵石直视无碍,历历可数。如果不是风吹过所激起的层层涟漪,飘柔的水面真的如同一幅打着细皱的精美绝伦的绿色练匹。
沈兄对家乡桓仁的介绍,真可谓淋漓尽致。当他说到这里是清朝建筑的八卦城的时候,我精神为之一振。多年前就记得辽宁有一个“八卦城”,但是一直不知道在哪里,但也一直没有忘记它。因为我坚信,某个特定的时间,天人一定有所相应。
而这次,就是那个特定的时间。
在陌生的桓仁,所见所闻让我惊呆——我右手背上的天生太极图案,一直没有找到对应,而在这里,天、地、人三者惊人的重合了!太极县城、八卦古城,栩栩如生的青龙,白虎,……地温异常带,中国地图,都是旷世奇景。
一路惊叹!
这是一个世界上唯一具备太极、八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神奇地方!这是一个纯粹而鲜活的中国易学自然标本典范之地!
它得天独厚。
它让心灵行走。
夕阳夕照下的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六千多年的人类故事。多少个王朝的梦,都随着夕阳沉下去,多少个大人物,来了又去。而今,如苍海一粟的我,也曾在这片具有满族文化、高句丽文化、易学文化的厚重土地上,留下了我的脚印——虽然,我的脚印,终将被湮没于历史的风尘中,雁过无痕。
在第二天的归途中,虽然我的笑靥始终像头天下午突然出现的那几道阳光一样灿烂,可是,此时又有谁知道我心中起起落落的潮涌呢?
两天所见,流连于眼前的一幕幕已是人间稀世之物,而我那“再来”的念头早已沉淀于心。
(二)
时隔两个月,在时任县委书记王德波的盛情邀请下,第二次来到了桓仁,并由此对桓仁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应。
后来,在王书记的决策下,在时任县长孙旭东的全力支持下,秉承文化兴县的理念,2006年我们成功的举办了首届“中国文化·易学高峰论坛”。
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桓仁县的主要领导全部莅临大会,与会来宾聚集了众多国内外文史哲方面的一流专家,这也是桓仁历史上首次聚集了如此多的文史“大腕”。他们使得“桓仁”这个名字更为广泛、更为璀璨的口口相传。这是桓仁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自然魅力,带给他们的最直接的浸染和给予的结果。
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以及由此而达致的易学文化的彰显,桓仁人民不能忘记这三个人:沈吉庆,王德波,孙旭东——他们为自己的家乡付出了全部地激情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
我相信,一个人的生命肯定是和他生命以外的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在某个特定的时候,这个东西就将象种子一样地会在那个人的内心发芽,并长成一棵树,并在他的内部,对命运发出呼唤。
生活在北京,又经常出国,所以,桓仁对我来说是属于遥远的地方,主要是因为没有时间之故。
如今,重新穿越在繁华都市钢筋水泥的格局中,奔走在车水马龙的尘世间;而桓仁,那迤逦的自然风光,那原始古老文化的痕迹,……时时入心。
我牵挂着那在残桓断壁中曾经的湮灭,牵挂着那年久失修、百多年前的清代八卦城墙,牵挂着那栩栩如生的白虎(山),牵挂着那穿越历史的珍贵文物,牵挂着那六千多年的人类历史,牵挂着那经年以来完备的易学自然标本……。
而异乡的我,只能在心里说:桓仁,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牵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