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汪勇君

清明:汪华墓祠风水大家说

[复制链接]

1

主题

172

回帖

5384

积分

认证会员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积分
538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18: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易学名师米鸿宾先生用中华传统易学理念,博大精深的文化韬略,使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您的人生理念、生活品质会因中国智慧而得以升华。

     米鸿宾先生:.........但凡与卦直接呼应的地区都有其动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小我们就知道,生在淮南则为橘,生在淮北则为枳。生长空间不同,其结果也有差别。穷山恶水出恶人;室内幽雅绝尘埃;宅内零乱,必出怨民;内有尖物,身心不住。
     我有一个同学,他们家每一样东西都擦得干干净净,有一个立柜,里面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春夏秋冬的衣服都分得清清楚楚。这个同学从中学保送到重点中学,从重点中学保送到福建大学,最后直接做了省领导的秘书。因为,他是一个独生子,记忆特别清晰,给了我一个特别深刻的心灵冲击。所以,从那以后,我也尽可能让我的生活也这样整整齐齐的。
如果大家有小孩子,就要教育他,让他把自己的成长空间弄得整整齐齐的,对他未来的成长空间有不可预见的帮助。
     大家去注意一下,如果宅内非常零乱的话,里面必然会出怨民。
     房子里面有尖锐的物体,人就老想出去。
     以上是从文字上稍微印证了一下天人合一的思想。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

主题

172

回帖

5384

积分

认证会员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积分
538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18: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做人要中正,太阳刚不行,太阴柔也不行,有的女性在家里脾气很暴躁,像男人一样的性格,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中国古人说了,女人男相是不留其夫,留不住丈夫的心,即使留住身,也留不住心。平时,你总让他滚,这回就真滚了,滚不回来了。所以,太阳刚不行,太阴柔不行,要柔韧于中间。
     比如,我们住的房子以卧室为例,很多人买房子只注重地点、楼层,而不注重格局,你理解的格局与我理解的格局是有天壤之别的。你认为有两室一厅就可以了,正好有一间可以住,一间当书房,还有一个洗手间、厨房。但是,如果两个卧室都朝南侧的话,这个房子是孤阳,你会发现住进去之后夫妻关系变淡了,住得越久,夫妻关系变得越差。如果都是偏北侧的话,就是孤阴,只不过是冷暴力,互相不说话,逐渐地心里距离越来越远。所以,将来在购买个人住宅的时候,力争要有南有北,有东就要有西,一定要讲究对称,要讲究“中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

主题

172

回帖

5384

积分

认证会员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积分
538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18: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窍通关做大媒。如何营造一个有人性的空间建筑,如何让空间与人产生优质的互动?
     什么是窍门?不同的座向空间,对应着不同方位的“窍”,这个“窍”,又称之为“玄关”,中医讲玄府,空间有玄关。所有设计师在跟你讲一进门的位置是玄关时,他是错的。告诉你错在哪里,玄关从古至今这个词就不是这么用的,同样是日本人来学之后还是没学会,中国人真的不教他。玄关一开,财气自然来。你会发现长沙人很多地方很远,条件不好,但很多人开车去玩去吃,生意很火,你去看的时候,拿指南针一看就知道玄关开了,一“窍”开,“窍窍”开。
      玄关是天地人之媒介,是能行人或见水的特定区域空间。在古代,推开门的位置一定要推到玄关上,这才是“窍”,是玄妙的关口,而不是任何一家进门的地方就是玄关。
那么,根据不同的座向决定把门开在哪儿,找到那个空间的“窍”的位置,那就称之为玄关。把门开在玄关上,而不是在一进门的位置就是玄关,他俩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一直错到现在,很少有人纠正他,原因是很少有人懂。那么,当有人跟你讲风水的时候,你问他这个屋子里面的玄关在哪?就知道他的深浅了。我告诉你,一个家里一定有两个玄关。
坐北朝南的空间,其“玄关”在西南和正西。
     在古代,西周时期出现大量的四合院,其建筑设计均是如此呈现的。这种设计格局千载而润物细无声。
     开门要见水,开门因为通风,一个空间里面讲风水,就是风和水。
    北京的雍和宫,所有寺庙的收入加起来,比不上一个雍和宫的收入。因为,雍和宫的设计是有传统的,走的是西南进门和正西进门,玄关一开,财气自然来,每天好多人都去。
      雍和宫,图片上是北边,下面是南边,南边的门从来不开,走的是两个树之间的西南门。在这个树的位置还有一个西门,坐北朝南开西门和西南门,两个门都开了,玄关一开,财气自然来。
      有格局者有天下!这种设计结果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诉求,它提供给空间集结者以精神资源和金银财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

主题

172

回帖

5384

积分

认证会员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积分
538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18: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顺水退财——事倍功半,聚山散多,是耗散之地。
    逆水得财——事半功倍,聚多散少,是兴旺之地。
     湘江对面是岳麓山,站在岳麓山上看湘江的时候,从南往北流是逆水,逆水得财,那个区域在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好。湖南长沙好多有名的大学,包括最知名的学院岳麓书院都在那一侧,这个“才”是发文昌。如果家里有小孩读书,家里有间房子是逆水流的,你不用管他读书,他自己就会想读书。
      我的办公室如果从左前方开门的话,在座椅上看就是顺时针的走向,我站在这儿,你从我的左前方走到面前这是顺时针的走向;如果你从右前方走过来的时候,是从右往左边走,这是逆时针走向。在这个时候开门,选左前方还是右前方?一定是右前方,是逆水得财。顺时针越走越平凡,逆时针越走越往上走,是神仙的仙。顺则凡,逆则旺。
     有湘江可以这么讨论,没有湘江的怎么讨论?比如在坡地上,住的小区右边的路稍微高一些,左边的低一些,天上下雨的时候水从右往左流,这也叫逆水。如果东边高,西边低的时候,下雨的时候从东往西流是顺水,这个时候对别墅的选择特别重要,对企业厂房的选择也很重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3

主题

200

回帖

7561

积分

风云使者

越国公——爽公——濆公——杨高

积分
7561
QQ
发表于 2012-4-22 21: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管理员另辟一个版块,主题为“周易与堪舆”。
越国流芳德业诗书昭世泽 公峰继美衣冠文物振家声

1

主题

172

回帖

5384

积分

认证会员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积分
538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22: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中国的文化讲究做人做事道理。特别是读书人要通三理,即医理、命理和地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

主题

172

回帖

5384

积分

认证会员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积分
538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9: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读汪裕凯本家的[风雨千秋<<汪墓祠>>]这篇游记文章,很感动,值得再从风水方面了解一下!

风雨千秋“汪墓祠”

重访汪墓祠,谒拜汪王墓并记

丹山碧水

<一>
    一直以来,一种欲想去歙县“汪墓祠”看看的念头始终缠绵牵绕着我,除了作为一个汪氏后裔子孙对先祖的崇拜之心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就是在我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响应毛的号召,于68年至76年整整八年的时间,插队于歙县徽城镇桂林公社江村大队,(当时的“汪墓祠”就归属于江村大队管辖) 接受当地“贫下中农再教育”。现在算起来,已经四十年过去了。本不想再去追逶那些陈旧伤心的往事,更不愿意重新激起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浪花。自从76年11月离开江村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返回过故地。生活的车轮已经开始一无反顾地将那些过去的往事基本碾碎。凡是曾经经历过那个风雨莫测年代的人们,可能心里都有过那些凛冽和创痛的过去,本人这段插队八年的生涯,每每提起就会使我的心隐隐作疼。为了撰写此文,我又不得不重新把自己的时光倒流到那段难忘的年月。


<二>

     为让更多的本家清楚地了解“汪墓祠”,在这里我摘选了“汪氏宗亲网”上的一些有关资料,重新给本家们作一下介绍:从有限的资料中记载,先祖汪华于“贞观二十三年三月三日死于长安,享年六十有四,唐太宗赐杂彩十床,黄金百两及东园秘器……”。按照汪华遗嘱,诸子于永辉三年护枢还乡,永辉四年十月二十六日葬歙县城北“云岚山”。

    “ 云岚山”的位置处于歙县城外向北约三公里左右一个叫“东山营”的村子后面,这里原是历代军事屯兵的营地。从家网里的帖子中是这样描述的:“……它处于歙县徽州府城和县城的外围,为历代屯兵之地,背靠云岚山,遥遥相对的是县城乌聊山,富资河的水从近下流过。附近还保存有宋代古塔,据考古发现,这一带还是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这里我先要斗胆纠正一个错误之处,“富资河从近下流过”一说。歙县共有四条河流在县城汇合于“练江”奔腾于“新安江”。东山营在“布射”、“杨之”二水之间,所以应该是“布射河”与“扬之河”从“云岚山”的左右方流径。而另二条河流“富资河”和“丰乐河”都不在“云岚山”的近下。当年从县城去“东山营”,一定要走城北的“万年桥”,再从新洲步行而上。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为摆脱了东山营一带百姓长年靠摆渡乘船来往于县城的不便,“扬之河”上造起了一座钢筋混泥土桥梁,车子现在可以从桥上直接开到“云岚山”的脚下了。

     “云岚山”是一座不高的山丘,形如一把交椅,坐北朝南。“汪王墓”墓址就座落在“云岚山”下方的山岗上,以岗为墓,墓地依山向南,正对徽州府城,左右岗峦屏护。整个墓地构造结合山川地形,成一个“∩”字型,显得很是气度非凡。所说的背靠“云岚山”的说法也不一定正确。王墓的后方是高耸巍峨的“飞布山”和“大牛山”,这才是“汪王墓”坚实的后障。

       王墓正前方是新洲方向一片无遮无挡的开阔地,视野平坦。在新洲,现在还保存有一座南宋建炎三年(1129)建造的佛塔,“大圣菩萨宝塔”。考古发现,这一带在旧石器时期就有先人居住。
      遥遥相对的是县城“乌聊山”,汪公隋末起兵保境,曾将郡治从休宁“万岁山”迁至这里。汪华“奉表归唐”入朝后,当地百姓感恩其德,曾在“乌聊山”上为其建了“忠烈庙”。                  

      山是龙的脊梁,水是龙的血脉,墓地依山傍水,老祖宗当年就是看上了这里的风水气象,是极好的风水宝地。后人在王墓旁又建有宏大的墓祠,俗称“忠唐庙”,经过历代修缮、扩建,逐渐形成了以“汪王墓”为核心的建筑群。从家网上所提供的原始照片上可以看出,“汪墓祠”的整体建筑群依山就势,渐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粉墙青瓦,飞檐高瓴,牌坊映照。很是气势恢宏、庄严气派。(以下是宗亲网“魅力徽州”提供的照片,各位请点击欣赏。)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 ... ead=&page=1


<三>
   根据《汪氏宗谱》等有关资料证实,歙县“云岚山”汪王墓不止营葬汪华一人,查阅列举如下:
汪华共有五个夫人:
  (一)钱氏:休宁黎阳乡敦睦里钱源人,享年33年,
  (二)嵇氏:饶州白水乡山东里人,享年49岁,
     (三)庞氏:婺州大云乡安期里人,享年70岁,
  (四)钱氏:湖州长城光化里人,享年35岁,无子。
  (五)张氏:蓬州人(在今四川),享年51岁,
  除第四夫人钱氏外,其余四夫人,均与公同葬歙之“云岚山”。

汪华子共九个:
  (一)一子建:享年60岁,葬岐州岐山县(属陕西凤翔府)。
  (二)二子璨:享年76岁,葬涪州(今四川重庆)。
  (三)三子达 :享年57岁,葬白渠府二十里。
  (四)四子广:享年73岁,葬歙之“云岚山”。
  (五)五子逊:享年21岁,葬长安积福里,无子。
  (六)六子逵:享年84岁,葬歙之“云岚山”。
  (七)七子爽:享年56岁,娶妻江阴戴氏,享年62岁,公妣同葬绩溪登源
南十一都三图,土名“七塔”,
  (八)八子俊:享年?岁,取羅氏,墓葬绩溪登源汪村。
  (九)九子献:享年19岁。除第一、二、三、五、八、九子外,其余四、六子,均葬歙之“云岚山”。
  七子媳戴氏,也葬歙之“云岚山”。
 
       复查汪华祖上42世勋明,字智叔,以功曾封戴国公,年61卒。汪华生父43世僧莹 ,字伯王,年74卒,这两人均葬歙之“云岚山”。(摘选自汪氏宗亲网)
这样算来,连公一起,共有九人同葬此处,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氏族墓葬群。
(感谢“九华星云”、“hnnywjg”兴吾本家提供的资料)


<四>

       有关“汪墓祠”的记述,从“汪氏宗亲网”上得到唯一的资料是这样纪载的: “……..大门上书“汪王墓祠”四个大字金光闪闪,每字有一米见方。门前有红色屏风墙一堵,边有水井一眼长年满不歇。大门上有油漆彩绘门神,头进龛座上供奉汪氏历代名人牌位四时香火不断。中进大殿供奉汪公大帝像(木塑),三进供祭祀人客来往招待居住等等。整座建筑雕梁画栋柱有盘龙,金碧辉煌,集徽州三绝之大成,融砖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之精髓,有二十四孝图雕刻。飞禽走兽.花卉雕刻。精美绝纶,令世人惊叹。墓祠后越国公汪华陵墓,周围大青石条围墙,陵墓高大,墓前立有翁仲(石像),神道两旁有石马、石羊、石兽、陵碑等石雕,是古徽州三十六景之一,设有春秋祭祀。有专人看守墓祠常年接待汪氏子孙后裔和百姓祭拜。”(以上摘自汪氏宗亲网“1383838439”本家的帖子)

      宗族的繁衍、发展和兴衰,均与祠堂相关。宗祠辉宏的气势,折射出这个宗族烟火的兴旺。本人为写此文,特意查阅了歙县县志,上面是这样记述的:“汪华墓:位于县城北三公里的“云岚山”,俗名‘汪墓祠’。唐永徽二年(651)营葬。墓地依山南向,正对城府,左右岗峦屏护。墓前右为享堂,二进五开间,飞檐高瓴,壮丽堂皇,现仅存遗址。左为家庙,二进,有左右廊房,现部分损坏。原先还有神道、翁仲、牌坊,现皆不存。墓穴在唐末曾遭掘毁,今呈封土堆积。”唐永徽年间(650—655),汪华在云岚山的墓曾被盗,盗墓时间,距汪华安葬时间很短。   
      解放后曾利用这些旧房办过敬老院。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墓、祠均被拆毁,祠址犹存。
(因本人手中没有家谱,也没有其它记载的祥细资料。以上摘选如有不当之处,望本家们给予指正。)

 
<五>

      一千多年来,“汪墓祠”一直是历代汪氏后裔祭祀朝拜先祖汪华的圣地,尤为历代汪氏后裔所重视,经多次不断的修缮,每年都有祭祀活动,香烛不断。来自全国各地的汪氏后裔、徽商、学者和政要名人,都要相继汇集到这里,举行重大的祭祖仪式,对这位自唐代至民国一千多年来,被徽州百姓视为“太平之主”、“汪公菩萨”和地方“太阳神”的先祖汪华公,进行顶礼膜拜。早在历史上这里就是一处富有姓氏人文意义的著名的景观。

      自唐代以来,徽州就出现了“十姓九汪”的现象,《姓氏考略》一书上记载说:“唐汪华封越国公,世居於歙,其族最繁”。天下无二汪,唐代以后,徽州的汪氏迁息于全国各地。从而,汪氏后人在全国不同的地方,每年都要进行祭祀汪公“游太阳”、“迎汪公”、“嬉菩萨”等各种方式的庙会活动。他们主祭汪华,分祀九子,这已经成了各地民间一种传统的地方风俗。徽州当地的汪氏后裔们,每年的春秋季节,都要来到“汪墓祠”:整衣肃冠,盥手拈香,百拜致祭,以表孝思,祈求家族兴旺,仕途亨通,事业发达……;无比虔诚地祭拜先祖汪华公。当地百姓每逢“瘟疫”流行,久旱末雨、望断云霓之际,也要前来迎接“汪公菩萨”,莅境保民、消灾降福;祈求“太阳菩萨”赐于地方岁年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神恩浩荡”灾情平定之后,人民莫不敲锣打鼓,旌旗蔽日,铳爆连天,涕感汪公恩德,足见对汪公推重、信仰、祟拜到何等的顶峰之极。

     在江村,当地百姓流传着一种“先有江村,后有城里”的说法。从宋、明、清以来,江村一带范围,已是一个“鳞次万家,规方十里,”先于县城繁华的区域。至今的江村还保留着明、清时期徽商,盐商建造的徽派建筑民居群,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成了现在旅游的亮点。

       由于二十世纪初页血吸虫瘟疫的侵袭,这里成了“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地方。为逃避“瘟疫”,人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好多历朝历代徽商建造留下的深宅大院,人去楼空,无人居住而霉烂失修,最终轰然倒塌。江村的周边乃至东山营一带遍地是废墟瓦砾,断壁残垣。解放后从各地迁移到此地的移民建造房子,从来就不需要购买砖头石料,只需农闲之余在田头野地里,捡捡这些旧房基的砖头,就可以建造成一幢很漂亮的瓦房了,可见此地倒塌的房屋数量之惊人。(这些都是我插队期间亲眼目睹的事情。)

   “汪墓祠”同样经历了哪个残酷岁月风风雨雨的洗礼,它不但没有倒塌,反而更是受到了当地百姓和汪氏后人的重视,人们捐钱出力,进行修缮维护,它仍然像一个饱经苍桑的老人持而不舍地,坚强地,屹立在“云岚山”间。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始,由于历经“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旧俗、立新风”运动的冲击,“汪墓祠”延续的香火终于在此嘎然熄灭了。


<六>

      在“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三面红旗迎风飘扬的岁月里,当年香烛不断的“汪墓祠”成了“四旧”和“宣扬封建宗族意识形态”的典型余孽。这里的祠宇建筑相继遭到了随意的破坏,青石铺料,惨遭锤裂,成了村民的房基屋脚;水利工程的碣坝砌石;百姓的猪圈围栏和洗衣服的搓板……。当年显耀至尊的徽州汪氏先祖的“汪墓祠”,只落得瓦砾遍地,杂草丛生,一片凄凉景象。总算是留下了唯一一幢破旧的祠宇老屋,做了当时的“福利院”,祠里面住滿了无依无靠丧失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孤儿和一些无处居住的流浪人员。“汪墓祠”算是以旧物利用,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发挥、贡献着最后的微弱余热。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等极左路线的威懾下,汪氏渊远的氏族文化也就被哪些激进、狂热,口号式的“红海洋”文化所替代,它和其它的历史传统文化一样,都遭到了有史以来最彻底的摧残,徽州史上最灿烂的文化瑰宝和极为珍贵的文物古遗,全都在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的重创之下,遭到了毫不留情得血肉淋漓的鞭苔。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那些熟知谱牒文化的氏族长者和历史学家们,都相继成了被“打倒”的对象,谁也逃脱不了哪段“历史的惩罚”。这一切,只有亲身经历过哪个年代的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当时“运动”的残酷。至此,一代曾为徽州人推崇为“地方神”的汪公大帝;曾经为徽州这块故土做出过一千多年灿烂历史文化贡献的重要伟人,“越国公”汪华的故事,也就在这些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狂潮带来的阴霾下,慢慢地沉迷,消失的无影无踪。“汪墓祠”也就是在这段历史跌宕落差巨变时期,被无情地掩盖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而无闻于世。


<七>

     我在江村“接受再教育”的年月里,每次往返县城经过“东山营”的途中,都能看到一幢明显的具有徽派特色的古建筑屋宇,孤单单的耸立在路旁不远处的一座不高的山坳里,只露出那高耸的屋脊和防火墙,四周没有其他的建筑物衬托,周边的树木也早已在“乱砍乱伐”的年代里成了村民炉灶中的柴灰了。在通往墓祠道路的两旁,只有寥寥可数的几蔟荆棘茅草,随着阵阵的山风不停地摇拽,发出那种令人汗毛直竖的阴森怪响;天空中偶尔飞过一二只归窠的乌鸦,不时悽惨地哀叫几声,从头顶上方掠过。这场景,更是增添了这荒郊野外几分哀宛和凄凉。

      刚下乡插队的的时候,当地的村民谁也没有向我介绍过“汪墓祠”的来历,这也是处于当时极左形势下,人们采取的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村民大多数是解放后从全国各地迁移来的外来移民,或许和我一样,他们对“汪墓祠”的渊源历史也一无所知。所以,在一年半载的时间里,我根本就无法知道这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山岗,就叫“云岚山”,它原来就是我汪氏先祖长眠的地方;更不知道这幢灰墙黛瓦孤单耸立的大屋,原是我天下汪氏历代后人祭祀先祖的场所。姑且,我正处于年轻单纯的年龄,每天耳濡目染的是激进潮流下的“最高指示”、“批林批孔”……等等“现代样榜”内容,对于这些消沉的,被取缔的宗族文化知识明显无知,根本也无法重视其中的理念,更谈不上产生一种去了解研究它的念头。村民只告诉我,这大屋是“福利院”,里面住着一群无依无靠的“五保户”。一般外人是不会轻易进入这个地方的。说的透彻一点,在当时那种贫困环境之下,村民们每天都在各自忙于生计,想方设法地为明天而活着的年代里,又有谁有能力去关心、帮助这些比穷人还要穷的群体呢。

      那是72年深秋的某一天傍晚,我干完了一天的农活后,因有事需要进一趟县城,驻江村大队的工作组公社干部方某某,要我顺带一张征兵表格去“汪墓祠”,交给一个叫汪裕琪的年青人。通过他的告知,这才知道,这地方,这幢大屋原来就是“汪墓祠”。秋日的黄昏,夕阳洒射着耀眼的光芒,透射过斑斓的云彩,把整个天际燃成了一片片相连的火烧云,形状各异,五彩缤纷;一轮红日,从西边远处的山峦、树梢,慢慢地沉下村庄的屋脊。红霞染红了天空,染红了田野……。

    天空和大地融合的如此之美,此情此景使我禁不住内心的激动,一种心潮澎湃的激情从内心涌来,她给了我一种心灵的震撼,使人不能自已。我兴奋地唱起了电影插曲“游击队员之歌”:“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唱着歌,欣赏着黄昏的美景,不知不觉到了“汪墓祠”。眼前高深的墙体,已是斑驳不堪,给人一种昂首目眩的压抑感,阴沉沉的似乎要倒将下来一样;祠堂的周边只有茅草和破碎的瓦砾,没见当年兴盛繁华留下的痕迹,大概早已被“破四旧”的群众运动给扫除的一干二净。祠堂只有一道不起眼的侧门开着,墙基是条石砌成,进入侧门,要上三、五级的台级,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情,迈进了这个外人难得踏入的门槛。一进入侧门就是祠堂的天井处,天井共有二个,分别在通道的两边,全是丈余长的青石板铺就。天井的下方位是头进大厅,上方是原来的大殿,二进之间有一米多高的青石围栏分隔,再里边是什么样子,就不得而知了。我就站在天井的过道上,一边等着汪裕琪,一边打量着周围能够顾及的地方。大厅主体都分别有方型的石柱和圆型的木柱分布支撑着屋顶粗大的栋梁,精美的徽州木雕、砖雕已被砍削的面貌全非,莫糊不清。粗大的栋梁和墙体的交叉处布满了陈年的灰尘和硕大的蛛网。里面的人们各自占据着某一个好利用的倚角,搭起一张张简易的木床,用砖头支起一个个烧柴的炉灶,这就是他们的生存空间。我无瑕观察整个祠堂内部结构和其它部局。此时,正是这些衣衫褴褛的“五保户”们烧晚饭的时间,搭砌在各处角落里的炉灶齐生着呛人的浓烟,到处是烟雾缭绕,整个祠堂内部的墙壁房梁,都被烟薰火缭的黑呼呼的。迷漫呛人的空气窒息得我胸闷难受。我不想再去仔细观查整个祠内的其它环境,眼前的这一切,给了我一个难已忍受的印象,这里是一个噪杂零乱的充满混浊怪味的大屋。当时的心里想法就是抓紧时间办好事情,马上离开这个地方。

     汪裕琪是一个孤儿,从小就无依无靠,所以他也住在祠里,见到汪裕琪,这是一个墩厚壮实的小伙子,五官端正,浓眉大眼,用当初的审美标准评价他,就像当时最时兴的榜样戏“智取威虎山”里面的杨子荣;用现在时髦的眼光评价他,只要略加“包装”,他就是一个“超男”帅哥。我把表格交给了他,没有过多的语言,向他说明了一下表格填写的内容后,便和他道了别,匆匆地去了县城。后来,听说汪裕琪没有被征兵录取入伍,原因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此后,他始终在当地务农,并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其实哪次征兵,他很有可能成了别人“开后门”的牺牲品,又不知是哪个干部的子弟抢去了他的名额,这种事情在当时的年代里,是见多不怪,司空见惯的。
这就是我唯一的一次走进“汪墓祠”的经历,而这次亲临其境,我却对“汪墓祠”没有一个完全的概念,只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他给我的印象仍旧是那样的陌生。今天面对眼前的一片废墟,不由得深深埋怨自己,一个曾经来过这里的人,当初没能真实地了解这里的境况,掌握一些具体的资料,这是我一生中永远的遗憾。
   后来我招了工,进了城,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工作的繁忙,“汪墓祠”在我记忆中也慢慢地淡漠了。

       也就是在我离开江村后的一二年内,唯一的祠宇也被拆毁的荡然无存,“王墓”又一次被贼人盗挖,听说墓冢里还发现了一具女尸遗骨,(不知是华公第几夫人的遗骨)身上穿着的古代锦缎衣裳,脚上穿着的绣花布鞋都被撕扯而去。这次破坏是对汪墓祠最彻底的毁灭,从此那里是荒凉一片,面目全非,令人觑欷! “汪墓祠”也就名存实亡了,它在人们的视野中完全消失。只留下了唯一的旧址,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旧址居然成了牛棚和屠宰场,遍地是累累的血腥牛骨和蚊蝇四起的垃圾堆。想起这些,无不令人发紫,疼心不已!

<八>

      新科技腾飞的年代,互联网上一个偶然的键盘点击,我接缘了“汪氏宗亲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它让我又重新捡起了这些历史的碎片。我对自己姓氏的缘源和宗族的渊远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种寻根认祖的欲望使我每天都游弋在“汪氏宗亲网”这个网络的大海里,从中吮吸着泱泱汪氏悠久的谱牒知识,交结天下汪氏宗亲,在家网上和本家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心里由衷地对先祖产生了无比的挚爱,充满了无限的虔诚。当看到家网上本家们公布的歙县“汪墓祠”被惨遭破坏的照片后,一时间,“汪氏宗亲网”上声讨的帖子铺天盖地,本家们义愤填膺,群情激昂。任何一种伤害汪氏利益的行为,都会激起我们全体本家们对我祖宗自尊的维护。先祖的墓、祠如今遭到彻底的破坏,成了屠宰场和垃圾堆,先祖的墓冢成了当地村民的坟茔。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念标准,就是最不能容忍那些毁人祠堂,扒人祖坟的行径。这一卑鄙无耻的行为引起了我们全国汪氏后裔们的愤慨!我的心绪百感焦急,感慨万千,哀叹之余,忧心重重。一种急于想前去现场看看的欲望始终在促动着我。但一直以来,由于工作的繁忙而无暇顾及于行。今年的国庆长假,我放下了手头任何的事务,做好了精心准备,于十月二日上午驾车从杭州出发,经“杭徽”高速公路三个小时的奔波,首先到了黄山市(屯溪),中午拜访了祝明本家,下午三点到了歙县,抓紧时间专程去了歙县历史名街“斗山街”,拜访了“汪宅”的主人汪宏坦本家。休息一晚后,于三号上午九时来到了这个曾经熟悉的地方“东山营”村。


<九>

    十月三日上午,天空晴朗,阳光和絮,微风佛面,我驾车来到了“东山营”,恍惚如在梦中,看着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景物,仿佛有种隔世之感,呼吸着村里充满草香味的空气,我思绪如潮、感慨万千……。此时此刻我似乎又回到了那依稀的从前。
  
    四十年了,无数次在梦里回到这里,追寻那旧日的情怀,探访那尘封的往事,寻觅那久别的故人。我苦苦思念的地方,这里有我青春的足迹,拼搏的汗水,伤感的爱情。这里的一切曾经融进过我的生命。  
  
     先找到了当地的本家汪昌良老师,在我插队最后的三年,曾在江村小学当了三年的民办老师,当时昌良老师就在“东山营”小学任教,那时,我们都处于风华正茂,青春无限的年龄。三十年多没见了,今日相会,一见如故。他仍旧一头乌发,(不知是否和我一样染过的效果。)脸上少有皱纹,只是换了几颗假牙,他还保持着当年均称的身材。不像我现在已是体态发富雍肿,早已没有了的灵活和矫健。想当初,我俩可是一对乒乓球好手,经常一起拼杀的“天昏地暗”。今日见面,真是聊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旧事……。当然,向他介绍最多的是“汪氏宗亲网”,谈得最多的,也是汪氏宗亲最关心的话题,“汪墓祠”的今朝。

    茶余饭后,我和他一道前去“汪墓祠”实地,车子停当路旁,我们沿着一条小路而上,如果不是昌良本家带路,我根本就无法辨认这条小路就是原来我曾经给汪裕琪送征兵通知书时走的那条道路。走上了山的半坡,绕过一道小弯,眼前出现了一个水塘,塘里的水混浊发黄,不知里面是否养有鱼儿。水塘的上方就是墓祠的旧址,旧址侧边上造了二间简易瓦房,一间里面放着厨具和工具,另一间是住人的房间,门口放着一个小圆台桌面大小的电视卫星接收器,里面的人正在看电视。还没走到房门口,一条瘦小的黄狗就冲我二人狂吠不止,随着狗的叫声,里面走出一位四十来岁的村民,个子不高,剃着小平头,文弱可亲,大概是见多不怪了的缘故,他满脸带着微笑,肯定地问我说,“又是来看王墓的吧”?我礼貌地向他打了个招呼,相互间问了好,便各自作了自我介绍,他姓邹,是给别人看护山林的,顺便也照看一下王墓旧址。顺着他的话音,我就直接切入了话题,和老邹说起了宗亲网;说起了汪氏本家们对墓祠现状的迫切保护心情和对墓祠重建的愿望。他也和我说起了新浪网的汪延和其他省地的汪氏本家前来谒拜王墓的情形;说起了歙县领导一班人马曾来实地勘察的情形。老邹告诉我说,墓址前面小屋里还有二块古石碑,已有不少掏宝者曾前来打眼过,不是他的照应,早就被賊\人偷盗了。这可是“汪墓祠”现仅存的唯一宝贵文物了。我立即走进这间黑暗的小屋,里面堆放着一些袋装的杂物,这里曾经变成了牛栏,墙体上还存留着黄斑累累的痾浊痕迹。隐约细看石碑:一块是光绪二十一年户部“为咨行事碑”另一块是同治八年钦赐所立的“禁示碑”。由于光线太弱,其碑文一时无法辨读。

     岁月的天空风来雨去,留下的是不变的满目疮痍。站在的残垣断壁前,就像翻开了一部汪氏宗族的兴衰史。旧址的状况比家网上暴光的照片有了一些改观,虽没有了血腥遍地的牛骨和肮脏不堪的垃圾。但破碎的瓦砾和旧木板桌椅还随处可见。我站在原址天井处,这里就是我四十年前曾经给汪裕琪送征兵通知书站立的地方,天井的石条不见了踪影,里面填满了泥土碎石,眼前没有了当年噪杂零乱的场景,没有了烟雾缭绕的大厅,没有了衣衫褴褛的“五保户”,仿佛是一夜之间,脑海里的“汪墓祠”就像海市蜃楼般地消失的无影无踪。现在展现在我的眼前的,只有静静的墟土和瓦砾。它们像一个饱受虐残的弱者,泣不成声地向我申诉着当初被瞬间拆毁贱踏时,哪些无奈痛苦情景。我默默地咽下了即将夺目欲出的苦涩的眼泪,弯下身子,抓起一把天井里的浮土,轻柔地在双手之间抚摸了很久,然后再慢慢地撒下大地,由其随风飘去,算是我给了它最贴心的安慰。

     紧靠原祠宇后面的断垣前,造了一间砖瓦房,门框上挂着蛛网,没有门,我好奇地朝里面探头张看,黑不隆冬的屋里养着好多鸡,这大概是老邹自己养的,他真会场地利用。门边墙上不知是那位先来的本家,用毛笔在门框边的墙上竖写了一行“汪墓祠遗址”五个醒目的大字,告知来此的人们,这里就是原来的“汪墓祠”。字虽写得不怎么样,但从这笔墨之间流露出了书写者内心的真诚和美好的愿望,他告诉来此瞻仰的汪氏本家们,这里就是汪氏先祖汪华公长眠的地方。这里曾经是历朝历代祀典传颂汪氏辉煌,延绵香火千年不断的地方。   

     绕过断墙残垣,这个位置是汪王墓的神道,神道两旁原来立有石翁仲和石马、石兽,周边筑有青石围墙,现在这块范围成了私人的苗圃,里面的杨树已长有碗口粗了。走过这块苗圃,就是汪王老祖公的墓冢地,王墓的原址已被当地村民占为己有并造了新的坟茔。先前来过的合肥本家,在墓地的下脚重立了一块用水泥浇铸成的墓碑,上面刻写着“汪王之墓”四个大字,从日期上看,是“乙酉年冬至”立的,也就是在2005年的冬至,本家们来到这里费了很大的功夫,立了这块墓碑,虔具鲜花美酒,香火腊烛,洁衣整冠,俯首百拜,这场景一定是非常地感天动地。可见他们的一片孝敬之心。由于香烛的烟薰,立墓人的名字漆黑不清,已难以辨认。在这里,我要深深地感谢这二位本家,向他们致敬。我和昌良本家站立在墓碑前久久肃穆,脑海里闪现着当年越国公汪华叱咤风云的一生壮举历程……。面对眼前的衰败悽凉景象,我痛心疾首。谁料想到当年六州百姓顶礼膜拜的越国公,曾经以保障六州平安而被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竟惨遭这样的毒手,墓毁祠平!我对着王墓的旧址,长叹声声,欲哭无泪,对着老祖公的墓址我深深地大拜了三礼,匍伏在地,叩跪顿首,崇敬之心,虔诚无比,心里默默告慰老祖宗,裔孙们一定会坚持努力,在此争取重新修缮起一个新的墓祠,重持当年的鼎盛香火,延续汪氏往日的辉煌!


<十>
     离开“汪墓祠”,已是下午四点,临行前,我以一个汪氏后人的代表,深深地向看守山林的老邹表示谢意,感谢他在看护山林的同时,也照应着我们的墓祠旧址,这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他说,他虽然不是汪氏家门的成员,但他也被汪氏后裔们这种敬祖崇宗的精神所感动,尤其是哪些千里超超,风尘赴赴赶来的汪氏裔孙,对着汪公虔诚礼拜的场景,令人无不动容。我没有更多的委托,老邹自己向我表示,只要他在,一定会搞好墓址环境卫生和二块仅存的石碑安全。昌良本家也表示,空闲时一定多来看看,尽奉一个汪氏裔孙的孝心。

      再见了!云岚山!再见了!汪墓祠!你虽然被毁的只留下了眼前的断壁残垣,一片废墟。但你一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后人的心中,老祖公保障六州的丰功伟绩仍然在民间千古流传;我们汪氏后人恢复重修墓祠的愿望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之中;全国各地的汪氏族人,仍在通过各种形式恢复哪些历史悠久的祭祀汪公的活动;延续承传着一千多年来民间百姓纪念汪公的传统仪式,以表达我们对先祖坚定持有的一颗永恒之心,崇拜、缅怀之情!

       再见了!老祖公!我作为你的裔孙,今后一定会经常来看你,给你敬香添土,供奉美酒果珍。告慰祖宗,呜呼!

“布射”、“扬之”左右涓潺,
“飞布”、“大牛”双护云岚。
遥念吾祖朝夕难忘,
祖宗恩泽山高水长!

老祖公,安息吧!                                            
     
                汪裕凯.完稿于2007年11月15日深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

主题

172

回帖

5384

积分

认证会员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积分
538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9: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米老师说: 天人相应

    其实在自然界中,天地人都是相应的。《易经》中讲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没有人之道呢?结论是: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天地人三才真正统一起来了,形成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境界,实际上它也是生态哲学的最高表述。
    《管子•水地》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说的就是将水比喻为同人的筋脉一样。除了将河流比喻为筋脉之外,自然界中其它的也是和人体一一对应的----山为骨骼,土为肌肉,植物为毛发,石油为骨髓,山川中的孔穴为人身之九窍。九窍为二耳、二目、二鼻、一口、一前阴、一后阴。山川中的孔穴是用来交换地气的,起到一个新陈代谢的功能,而人的体窍也有这个功能。石油为骨髓,所以过多的开采石油,其结果是多么的恐怖,简直就是在敲骨吸髓,自取灭亡!天有二十四节气,人有二十四根肋骨;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四季有五行,人有五官、五藏、五声、五指……..这些都是妇幼皆知的。现在社会上常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就是水土流失,这与土德的减弱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这个其中的原因就不多说了,在教材的“土的藏性”一节有很详细地论述。
    天上有假星星(人造卫星),地上就有假山、假景、假冒伪劣建筑,人间就有假货、替身、人造美女,还有现时最流行的虚假的婚姻—网婚等等现象,这些都一一对应于天之大象。古代妃子的画像,多是樱桃小口,弯弯细眉。你再看看现在很多女性的眉毛也都修得很细,所以现在社会上的离婚率也特别高,并且年年日盛;二奶现象是司空见惯的,而婚外情大有几近普及之态势。这些婚姻上的不幸之情景与古代妃子的命运完全是相应的,是殊途而同归,
     只不过是生活的实境不同而已。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天人相应原理的最直接体现。知象明理,所以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治理得如何,看它的社会现象,社会新闻多不多,热闹不热闹,就可以明白结果。鸟鸣而有思,花落而自得。处处是真境,物物是真机。《寻找楼兰王国》是前几年热播的一部优秀纪录片,轰动一时,北京电视台的导演杜培兰女士花了几年的时间才将此片拍摄完成。根据此片的剧本,杜女士还出了一本书,名为《去楼兰》。楼兰就在现在的新疆沙漠中,那里的一个比较有名的地方就是罗布泊。楼兰这个地方的文化非常丰富,当年的楼兰王穆天子曾写下了一本《天官书》,被司马迁收入了《史记》中。还有,楼兰还是《河图》的发源地,与之相连的《洛书》的发源地在洛阳,这些都是易学史中重要的内容。
    河图又叫天球河图,《尚书•顾命》云:“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胤之舞衣大贝”。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河图记载着江河山川几大洲界的分野,中华民族的祖先都受此图。《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则,就是用刀创刻贝甲。
      生     活中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敬畏。天增岁月人增寿,我们都知道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但是却很少有人思考过它的真实意义。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句话的内涵究竟隐藏了什么?最近四、五年来,中央电视台在每年的元旦那一天之前,都要播报这样一条消息:今年的元旦钟声又比上一年增加了多少多少秒。其实增加了多少秒我并不在意,我在意的是它告诉了我一个秘密,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天在增岁月!要知道这一点是多么的重要!它恰恰与人们寿命的增长是互相印证的。我们都在说天增岁月人增寿,那么天不增岁月人怎能增寿?只有天增了岁月人才能增寿。现在人们的寿命比率远远高于古人,再也不是苏东坡所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候了,人的寿命已经增加了,长寿了,这个事实有目共睹。人的寿命的增加,则必然也要说明天要增加岁月的,二者是互相呼应、互相印证的,这就是这句话里面所藏的真实内涵。所以古人说:观天知地,文以载道。真是字字不虚啊!
     现在的人,有很多人在学看风水,但真正的高师如凤毛麟角。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不懂天文,不会观天之道。天人是相应的,你不懂天,不会观星,不知道天运的变化,怎么会达到人天相应呢?不相应又怎么能看明白地理呢?这些都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这些最根本的东西,最根本的理,你不弄明白,法怎么能通?理不通法不明,你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风水大家。为什么那么多的所谓风水师,生活都那么困顿,都在疲于小康?就是因为他达不到“知天”这一点。达不到这一点,就是在坑民、毁民,就是在造孽。孔子的学生中、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子贡,在为孔子选墓地时,先选了一块吉地,说:此地虽好,但观天知地,此地只适合葬帝王,不适合葬我的老师。于是就另选了现在的曲阜葬了孔子,说此地一代好,一代差些,一代再好些,一代再差些,如此循环,只是尊贵,后代不发官也不发财。现在看来,确实如此。先前选的那块地,后来就葬了汉高祖刘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自古以来,你看看,造孽者哪有好下场?!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只有合于天人相应的方法才能长久,才是正法,才符合道。
         天是最高的,自然界中的万物没有比天还高的,所以最高的法则就存在于天道里边。而人只要与天道的法则相对应,达到天人相应,就能达到最完美的成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0

主题

30

回帖

1058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058
发表于 2012-4-29 18: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家;能否把汪华坟墓八方砂,水讲一下,从坟墓开始

10

主题

30

回帖

1058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058
发表于 2012-4-30 11: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请问本家你学的八字是新派,还是盲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