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寿杰 发表于 2011-4-17 10:55:35

【使赣谕熊天瑞①】

                                                       【使赣谕熊天瑞①】
       舟行到赣数千里,江声泻碧②山绸缪③。将崩未崩断岸出,欲雨不雨晴云浮。谢公④自足平生愿,司马⑤真成汗漫游。明日旬宣⑥应有暇,郁孤台上望南州⑦。
       【注释】
       ①熊天瑞, (?-1367) 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陈友谅夺权后,攻占赣州等地,被封为参政,守赣州统附近州县。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战于江西,他不出兵援助,坐视胜负。1365年朱元璋派常遇春攻击赣州,他出降。未久,又投张士诚,及张士诚败,他被杀。
       ②泻碧,水流碧绿,湍流直泻。
       ③绸缪,连绵不断。
       ④谢公,应指谢灵运。
       ⑤司马,应指司马迁。
       ⑥宣旬,巡抚各地,宣扬德教。
       ⑦南州,泛指南方地区。
       【大意】
       官船行走了几千里路,才来到赣州。碧绿的江水奔流直思泻而下,山川连绵不断。两岸的断崖,似乎随时要崩塌的样子。大雨即将来临的天气,片片浮云却飘荡在山头上。谢公满足于能够实现自己一生的愿望,司马先生终于达到了游历天下的目的。(我此行赴赣州的目的也一定会达到。)明天,我到赣州宣扬德政,教化熊天瑞归降,应该正视良好的时机,我将登上郁孤台,遥望广阔的南方各地。
       【简析】
       1364年冬,中书省右司郎中汪广洋奉命出使赣州,对熊天瑞进行劝降。次年正月,收服赣州。   
       陈友谅部将熊天瑞,野心勃勃,朱、陈两集团兵战连连,熊天瑞却坐视不援。朱元璋意图“不战以屈人之兵”,委派深受器重的汪广洋前去劝降。汪广洋在前四句中,描绘的是赣中山河险要,尽管形势尚未明朗,却以“晴云”落笔,并以谢灵运、司马迁自比,对赣州的形势有了积极的预测,对自己此行目的的达成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结尾两句,诗人似乎看到了人物完成后时的景象,应该属于虚写。虚实相生的写法,充分展示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汪寿杰 发表于 2011-4-17 11:28:01

【风雨舟次万安闻赣城未附】

   【风雨舟次万安①闻赣城未附】
    汩汩寒江照碧芜,阴阴官树②噪童乌。一蓬风雨留行色,万里云山入壮图。马武③拔身终仕汉,周瑜仗剑早从吴。闭门尊大成何事?惭愧公孙④画此谟。
    【注释】
    ①万安,地处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南缘,罗霄山脉东麓。
    ②阴阴官树:官树,官道两旁的大树上。阴阳,指树向阳、背阳两面。
    ③马武(?-61) ,字子张,南阳,东汉 “云台二十八将”之 一。初入绿林军,为新市兵将领,后归刘秀,东汉建立后,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
    ④公孙,熊天瑞的谋士。
    【大意】
    风雨交加的夜晚,汩汩流淌的江水使人愈加感到寒冷。江边的杂草在江水的映照下,愈发显得翠色苍苍。官道两旁的大树上,羽毛尚未丰满的雏鸟在喳喳的乱叫。风雨之中,行人匆匆;雄壮的万里江山,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图。马武如此威猛,最终还是归顺了东汉;周瑜早期就把剑跟随吴王。小小的赣州熊天瑞,紧闭城门,妄自尊大,能成何大器?真为公孙氏为他出这种闭门坚守的计谋感到惭愧。
    【简析】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乘坐的官船到达江西万安,此地距离熊天瑞把守的赣州城已是百里之遥。听到赣州依然没有归附朱元璋集团的的消息后,非常气愤。诗中以“童乌”来喻指熊天瑞,并举历史上的名将归宿,指责熊氏看不清天下大势,怎么能够成大器?
    这首诗,揭示了诗人汪广洋对客观形势的充分认识,是世人认识汪广洋个人性格的绝妙诗作。
    汪广洋,文武兼修,既身怀绝技,又满腹经纶;既个性强烈,又深藏不露。是一位绝代风华的名臣。


汪寿杰 发表于 2011-4-17 17:23:58

【南韶】

                                                            【南韶①】
       皇恩旷荡被南陲,岭徼间关②遂坦夷。谕俗正询司马传,观风当见召公诗。山廚③和谷蒸粳稻,驿路含浆食荔枝。故老不忘乡丈④德,年年来祭曲江祠⑤。
      【注释】
       ①南韶,今广东韶关。
       ②岭徼间关:徼,jiào,边界。指人为设置的障碍。
       ③山廚:廚,chú ,同“厨”。指山野小店。
       ④乡丈,为民某利的地方长官。
       ⑤曲江祠,在今广东韶关市曲江区。
      【大意】皇上的恩德如同春风沐雨,滋润了南部边疆。山间的关隘,田间的关口,都变得畅通无阻了。要了解这里的世风民俗,一定要找来什么先生和召公的诗作。(这里的民风民俗,实在是太不一样了。)山间的小店里,他们用粗陋的稻谷蒸起了米饭;招待过往官吏的客栈中,他们端来了鲜嫩的荔枝。见识多的老人至今也不忘记长官的恩德,每年都要来到曲江祠举行祭奠。
      【简析】
       洪武三年(1370年)农历七月,汪广洋由中书省左丞被被任命为广东行声参政。在这里,他仅仅待了四个月,就被重新召回中书省,次年二月,被朱元璋任命为中书省右丞相。
       当时的韶关,相对南京城来说,是一个人烟荒芜的地方。这里的世风民俗,与南京相比,有诸多的不同,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
       最后两句,是谓“诗眼”。既生动的描写了这里淳朴的民风,也暗合了“乡丈”之大志。坦荡荡的大丈夫,到哪里都要有所作为。

汪寿杰 发表于 2011-4-17 18:55:39

【过浦江县】

                                                【过浦江县①】
       官树冥冥啼早鸦,雨晴山县踏春沙②。谁家故宅无烟火,一叶松扉③琐落花。
       【注释】
       ①浦江县,地处浙江中部,属浙江金华。浦江自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建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素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水晶之都”、“中国绗缝家纺名城”之称。
       ②踏春沙,是踏春、踏沙的合称。
       ③松扉,sōng fēi,松门;柴门。
       【大意】清晨,官道两旁的大树上,乌鸦啼叫着;雨过天晴后,我远行春游到这个山间的小县。不知道是谁家的老宅已经如此荒废,没有了一点烟火,只见到一个狭窄的柴门关住了满地的落花。
       【简析】
       该诗的写作年代尚需考证。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实在令人黯然泪下。
       人流如织的大道两旁,幽暗深远的高大树木上却是令人心生寒意的乌鸦在啼叫。清晨,雨过天晴,踏沙之行,本来是令人愉悦的心境。然而诗人笔锋却直指世态,场景其乐融融,儿孙嬉戏于堂前的老宅里,早已没有了人烟,只有一只老旧的柴门紧闭着,隔着柴门的缝隙,看到的却是一地的落花,没有了主人的打扫。
       诗人以独到的见解,轻舒笔尖,“一叶松扉琐落花”,大有感慨天下兴废之意味。大志之士,常怀“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而汪广洋却是以“齐家”为落笔点,由小见大。我们由此可以管窥到,这位历史人物的人文情怀远远大于他的政治抱负。汪广洋绝不是一个只为个人得失而努力的政客,更不是一个乐于征伐的武夫。他的忧国忧民的个人情怀,在乱世之中,是无法得到彰显的。

汪乃涛 发表于 2011-4-17 21:40:20

Re:【过浦江县】

引用第123楼汪寿杰于2011-04-17 18:55发表的 【过浦江县】 :
                                                【过浦江县①】
      官树冥冥啼早鸦,雨晴山县踏春沙②。谁家故宅无烟火,一叶松扉③琐落花。
      【注释】
      ①浦江县,地处浙江中部,属浙江金华。浦江自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建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素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水晶之都”、“中国绗缝家纺名城”之称。
      ②踏春沙,是踏春、踏沙的合称。
....... http://iwangs.99huizhou.com/images/back.gif

诗句间仿佛勾勒了一幅残败的场景,令人唏嘘不已!

汪寿杰 发表于 2011-4-17 21:55:18

【寒食过桃花潭观拜扫者】

                              【寒食①过桃花潭②观拜扫者】
       桃花潭上锦模糊,号泣青天海欲枯。愧我亲茔在淮土④,五年不得撒松酤⑤。
       【注释】
       ①寒食,即寒食节。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世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②桃花潭,位于青弋江上游的泾县桃花潭镇,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亦即此景。溯桃花潭水而上,就是皖南山区闻名于世的“黄山情侣”——太平湖。
       ③号泣,hào qì,号啕大哭。
       ④淮土:淮土,扬州市高邮县为淮河流域。
       ⑤松酤:松,用松肪或松花酿制的酒叫松醪。酤,gū,清酒。泛指祭扫时洒向坟茔的祭酒。
       【大意】
       桃花潭上,花团锦簇的风景却使我双眼模糊。我面对青天嚎啕大哭,直哭到大海就要干涸。惭愧无比的是,我父母的坟茔还在遥远的淮地,五年来一直不能到老人家的坟头上洒些祭酒。
       【简析】
       现在尚无法考证,汪广洋是什么时候来到泾县的了,因此也就无法得知诗人的母亲去世的具体年代,但是“五年”一定是确指。民间“五年祭奠”是非常隆重的一个“节礼”,这是因为这个原因,清明前夕,诗人看到桃花潭周围的百姓到祖先墓地祭拜、扫墓,才引发了心头的悲恸。诗人的“号泣”,也应该理解为实写。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天下有孝心的儿女共同的遗憾。诗人的孝心,足可以感动天地。
       冥冥之中,不知上天是怎么安排的。洪武十二年,诗人竟殒命距此不过几十里的太平湖!

汪寿杰 发表于 2011-4-17 22:42:45

【柬朱伯徽】

                                                   【柬朱伯徽】
       紫陌山①下朱徵士,白发近来垂满肩。清晨柱杖出门去,为斸②昌阳③求引年④。
       隐君⑤缚屋⑥万山幽,一日不见如三秋。闭门高枕了世事,肯信人间有列侯⑦。
       【注释】
       ①紫陌山,位于广东揭阳市区南郊,又称紫峰山,旧志称其:“高一百八十丈,周围三十里”。风景秀丽,古迹繁多,早在宋代,就被许多名人视为风水宝地,被列为揭阳古八景之“紫陌春晴”。   
       ②斸,zhú,大锄。挖,砍。
       ③昌阳,亦名菖蒲、尧韭、水剑草,可入药。
       ④引年,养生术语。出《礼记•王制》:“凡三五养老,皆引年。”
       ⑤隐君,以德著称,高风亮节著于乡里的隐士。
       ⑥缚屋,独处一室。
       ⑦列侯,大大小小的官吏。
       【大意】
       风景秀丽的紫陌山里,有一位姓朱的隐士,现在他已是白发垂满双肩。清晨,他早早就拄着拐杖走出家门,为的是用大锄砍挖菖蒲以求长寿。
       朱高士在幽静的山中独居一屋,你的品德深深的打动了我,一天看不到你,就觉得如同过了三年。高士却仍然紧闭柴门,不问世间俗事,哪里肯相信人间还有大大小小的官吏。
       【简析】
       诗人汪广洋与隐士朱伯徽,本来是两种角色,两类不同阶层的人物。但二者之间的交往,不同寻常。诗人以朱伯徽为内容的诗歌有三篇。都是写诗人对朱伯徽隐士的赞叹和羡慕。
       诗人特别羡慕“清晨柱杖出门去,为斸昌阳求引年。”“闭门高枕了世事,肯信人间有列侯。”的隐者生活。
       作者写作此诗的时代大约是被贬谪广东行省参政时期。这个时期的汪广洋,由中书省左丞之位,贬为广东参政,心情一定不会太平静。此时遇见高士朱伯徽,无疑给心怀紊乱的汪广洋一针镇定剂。朱伯徽的隐士风范,得到了汪广洋的叹服。
       隐士的飘逸,并不值得推崇,隐士以脱离实际为基础,以修身养命为己任,不问世事艰辛,苟且于乱世。但是隐士的超脱思想,偶为失意之人所接受,便有了积极意义。正是朱伯徽的超脱,给了汪广洋以莫大的安慰。

汪寿杰 发表于 2011-4-17 23:18:02

【秋思】

                                                       【秋思】
       黄牛洲①前黄叶飘,棹人歌断浦云②遥。柳枝络马闲居士,忆着扬州廿四桥。
       【注释】
       ①黄牛洲,古代豫章郡黄牛洲。豫章郡,即今江西省。
       ②浦云,语出吴郡秀才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秋月照浦云歇山”。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
       ③扬州廿四桥,廿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清嘉庆后毁圮。
       【大意】
       黄牛洲的前面,片片落叶随水流飘荡而去,打渔的人歌声直唱得河水停止流淌,白云静止在遥远的太空中。用柳枝做成的马笼头,正是居士们闲情逸趣的表现,让人想起扬州府的二十四桥的胜景。
       【简析】
       这是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如此秋景,令人联想到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寂寥意境,又令人生发出“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凄凉意绪。这般秋思,有如缕缕秋风袭上心来,更何况秋露凝衣,更添几分悲凉!诗歌的前两句,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虽然明净,但气氛凄冷。
       后两句的情调一变为激昂。面对秋景,诗人似乎看到云、水、花、月,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桥上箫声,船上歌声,岸边笑声汇在一起,令人抚掌称绝。这二句以浪漫的笔调刻画了当年繁华的扬州生活,揭示了他意气风发的气概。此诗笔力雄肆,不可多见,所以有“具识丈夫之情状”之功力。

汪寿杰 发表于 2011-4-17 23:40:24

                                                    【百舌】
       簧舌①铮铮②巧万端,转令听者觉多般。争知阿阁③春风里,晓日嗈嗈④语凤鸾④。
       【注释】
       ①簧舌,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音乐的舌头。
       ②铮铮,象声词。常形容金、玉等物的撞击声。
       ③阿阁,ē gé,四面都有檐溜的楼阁。
       ④嗈嗈,yōng,鸟和鸣声。
       ⑤凤鸾,传说凤凰一类的鸟。
       【大意】
       像簧片一样的灵巧舌头,发出近于撞击的音响。这种声音百转久绝,使听到的人感慨万千。日出之时,它们争相站在春风中的楼阁上,又好像是凤凰鸟发出的祝福声。
      【简析】
       这应该是一首讽喻诗。诗人明写的是鸟儿的争鸣,暗写的却是那些为了哗众取宠而报喜不报忧的小人嘴脸。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是在这种“报喜鸟”之类的人所围困,久而久之,反而对敢于发出箴言的真诚之士产生厌烦。社会的真正发展,需要的是更多的箴言苦语,而不是甜言蜜语。

汪寿杰 发表于 2011-4-18 00:06:50

                                                                      【慈湖矶①】
       溪山素与人事绝,胜地何缘得美名。大抵一诚能格物②,昆虫草木总为荣。慈湖矶上白云飞,慈湖矶下游子归。只为年年事奔走,寸心何以报春晖③。
       【注释】
       ①慈湖矶,即慈姥矶,在慈姥山麓。慈姥山,又名慈姆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西南、安徽省当涂县北。《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云:“慈姥山,府西南百十里,以山有慈姥庙而名。山下有慈姥溪,与太平府当涂县接界。”
       ②格物,意为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格,穷究,纠正。语出《礼记‧大学》
       ③春晖:语出《三字经》:、“父母老,勿嫌弃,若有病,快就医。勤照料,细护理,寸草心,报春晖。原意是指春阳,春光。后因孟郊《游子吟》,以“春晖”比喻母爱。
       【大意】
       溪山之地,向来是与世间俗事隔绝的,要不如此胜地怎么会得到美名呢?大概忠诚的品德能够纠正人的行为的,花鸟鱼虫、芜草树木也以生长在此地为荣。慈湖矶的天空中,白云翩跹飞舞;慈湖矶的周围,游子忙着回家。只是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奔走,微笑的心愿怎么能够报答母亲的神恩?      
       【简析】
       这是一首写思乡、思亲之情的诗。
       这首诗写作者辞家出门,有友人送至矶下,时值傍晚,夕阳的余辉洒在平静的江水上,波光粼粼,沿江远远望去,只见两岸炊烟袅袅,充满诗情画意。作者和友人一同欣赏着这令人陶醉的山水画图,似乎暂时忘却了离乡的悲愁。面对这无穷的大自然,客居异乡的游子眼睛湿润了,一切都变得模糊了。他呆呆地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主旨。儿女们一直忙于事实,忙于生计,这是母亲的愿望,但是亲人们更大的期望乃是儿女们能够时常承欢膝下。这是最令人难堪的境界了。
       这首诗,近景远景相生,写景状物,细微贴切,对仗工整,声韵合谐。特别是“飞”字、“归”字,用得极为精当,可谓形象传神。而就整首诗的声律格调而论,已俨然唐律了。
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查看完整版本: 《凤池吟稿》专贴